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有序,相互依存。

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

决定城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38.城市规划方法:●综合:总体,系统方法论,综合、总体、长期性。

●分离渐进:理性、实用,局部小规模,就事论事。

●混合审视:结合综合与分离渐进。

●连续性:过程理论,批判终极状态,强调动态。

39.雅典宪章:现代建筑运动中建筑师的规划思想,物质空间决定、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突破了图面、空间效果。

40.马丘比丘宪章:二战以来的总结,肯定雅典宪章、强调人与人关系,提出功能依赖、关联性、动态系统、公众参与。

41.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我们共同未来,全面阐述):●满足当代,不危害后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

●联合国,全球21世纪议程,人类共同纲领。

●中国21世纪议程。

42.知识经济特点:科技、信息、服务、人力。

43.可持续原则认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目的是控制人类土地利用的消极环境影响。

44.环境规划:英国研究小组,可持续环境规划对策。

45.环境规划特征:预警、整合、战略性。

46.环境规划原则:公共交通节约土地,减少破坏消耗自然,减少浪费再生能源,减少排放再生废弃。

47.经济全球化分为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层面结构重组,表现为:●发达新兴国家,全球区域经济中心,主导显著。

●跨国制造业资本促进发展国家,制造装配基地。

●发达国家高科技基地,传统工业衰退,少数转型。

48.都市村庄,美国可持续住区:形态紧凑,密度适当,混合用地,公交主导,街面步行,建筑适应。

49.产业园区,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发达国家高科技园,发展国家出口加工区,我国开发区。

50.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城市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修正市场失败,支持土地房产市场。

●保证土地分配、使用、开发的总体利益。

●政府干预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51.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实施工具的目的:●实现国家发展政策。

●为政府提供发展控制导引。

●协调公共、私人开发。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52.城市规划未来空间架构的表现:●主要对象是空间系统。

●在预设价值观下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化体现。

53.城市规划主要任务:●从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空间资源。

●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确保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增强可持续性。

●建立引导控制机制,确保建设与城市目标一致。

●提供信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运作。

54.我国当前规划任务:●深入开展研究。

●完善编制,提高质量。

●加强立法,完善法规体系。

●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55.城市规划体系:法规(核心依据)、行政、编制。

56.法规体系:法律、行政、技术法规。

纵向:中央、地方。

横向:基本法(规划法)、配套法。

57.规划编制体系:●城镇体系: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市县域。

●总体规划:先由政府组织制定纲要,为重要依据。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

58.规划行政体系:●中央集权、地方自治。

●我国: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主管部门。

●我国各级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指导监督。

59.区域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社会总体战略部署。

60.区域规划特点:复杂综合、战略性、政策性。

61.区域规划任务:生产力合理布局、各事业协调。

●掌握经济社会资料,确定发展基本方针。

●拟定人口和居民点体系发展规划。

●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重视环保,建立生态良性循环。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社会经济效果最优。

62.区域规划源于原苏联,分类:●经济地理:城市、工矿、农业、风景疗养、流域。

●行政:省、市、县。

63.区域、城市规划关系密切,都在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综合部署建设,地域、重点、深度不同:●面、点关系,城市与区域联系,区域有相应中心,区域经济决定城市,城市发展促进地区。

●区域规划将项目布点,城市规划落实、修订补充。

6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流通、消费积累、指标基建、部门地区、资源开发生产布局等。

●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就业、住宅福利、环保等。

●由部门、地区规划体系交织,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科技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发展。

65.经济社会计划是城市规划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反之是经济社会计划年度、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66.经济社会计划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有生产布局、人口、城乡建设、环保方面。

规划据此确定发展规模、速度、内容等。

67.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计划不涉及的长期发展内容应作长远预测。

6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土整治环保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建设需求,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目标计划,是土地利用总体战略部署。

6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级:对现状、需求、潜力综合分析,确定目标方针,协调矛盾,统筹安排,逐级分解指标,重点确定城镇指标,落实重点项目、农田等布局,提出政策措施。

●省级:内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地级:重点安排城乡接合部,确定城镇用地。

●县级: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特点,分解落实指标,划分用地,重点在城、镇、村、工矿、农田等,为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乡级:按照上级要求落实指标、规模、布局,在总图上落实农田、村镇、整治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