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四大羊汤

中国四大羊汤

中国四大羊汤羊肉汤,可不是只有西北人爱吃,中国各地可都有它的影子,今天说的就是中国最有名的4大羊肉汤。

山东单县羊肉汤:是山东著名的羊肉汤传统食品,在山东、河北广大消费者中有很强的知名度。

目前,市场中已经有方便单县羊肉汤的包装产品,但还没有单县羊肉方便面的产品。

大多方便面厂自己并不生产调料包,所用调料包全部是外购。

羊肉方便食品企业可以考虑同方便面厂合作,为方便面厂提供“单县羊肉方便面”的汤料包,或者外购方便面厂的面饼,包装成“单县羊肉方便面”。

这种羊肉方便面产品在山东、河北对消费者会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江苏苏州藏书羊肉汤:姑苏羊肉汤出藏书,美味尽在金雪坊。

地处太湖之滨、穹窿福地的藏书镇,因历来盛产肉质鲜美,营养滋补的藏书羊肉汤而闻名中外。

并享有“羊肉美食之乡”的美誉。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具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等功效。

因此,常喝羊肉汤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补元阳,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俗话说“冬喝羊肉汤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

四川简阳羊肉汤:著名羊肉汤传统美食,在四川和重庆家喻户晓,目前尚无工业化产品。

“简阳羊肉汤方便面”也是一个很有市场开发前景的产品。

内蒙古海拉尔羊肉:也是无膻羊肉汤。

据说“海拉尔”在蒙古语是“生长野韭菜之地”的意思,喝了野韭菜的羊肉汤味极其鲜美,且无膻腥之气,是羊肉中之上品。

一.山东单县羊汤山东“单县羊肉汤”最早创于1807年,当时由徐、窦、周三家联手创建,故取名为“三义春”羊肉馆。

“三义春”羊肉馆的创立在那个时期的饮食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日后“单县羊肉汤”的扬名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已有近200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以汤入谱的只有单县羊肉汤,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

1. 渊源单县羊肉汤已有数千年历史。

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

当时饲养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烧烤演变为主要吃肉喝汤。

单县羊肉汤经过几千年的改进,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

其正式挂牌面向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腻,独具特色。

其名目繁多,品种各异,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

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单县羊肉汤的成名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

单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南有黄河故道,北有贯穿全境的大沙河,这里水草丰美,绿树成阴,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是一个天然的优良牧场。

单县羊肉汤选用的羊肉就是当地的青山羊,青山羊肉质鲜嫩,外地的羊肉是绝对熬制不出单县羊肉汤的味道的。

单县羊肉汤色香味俱佳,在国内享有盛誉。

各地宾客到单县,均以品尝单县羊肉汤为快事。

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陈毅两位元帅回西柏坡汇报工作路过单县,对单县羊肉汤大加赞扬。

2 特色采用青山羊肉加白芷、桂皮、花椒炖煮乳汤。

切碎熟羊肉,加乳汤、蒜苗、香辣油,趁热食用。

香辣鲜爽,不腻不膻,配油炸面食,相得益彰。

已有200多年制作历史。

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异常。

羊肉汤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饮用;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愈大补者常食;肚丝汤肥中带瘦,眼窝汤肉烂如泥,奶渣汤沙酥带甜,还有马峰窝汤、三孔桥汤、羊杂汤等,达72种之多。

各具风味。

投料考究,制作精细,调味丰富,汤汁乳白,不腥不膻,香醇不腻,味道鲜美,并有补虚壮阳,温中暖下。

3 工艺经过了单县几代厨师的钻研,不断的改进,单县羊肉汤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单县羊肉汤因所用的主料不同,可分为天花汤、口条汤、肚头汤、眼窝汤、奶渣汤、马蜂窝汤、三孔桥汤等72种,味道各异。

单县羊肉汤制作精细,选料、烧制等极其讲究。

选用三年龄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以单县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的羊为佳,羊又有“蒙羊”(生育一、两窝的母山羊)“捶羯”(被捶碎睾丸而失去交配能力的公山羊)的讲究。

主要制作过程是先将50斤水添入锅内,烧响加入羊的全身骨架垫底,再放入25—30斤鲜羊肉和羊杂(羊杂下锅前分别用开水氽一下),然后用大火烧开,用竹编勺撇去血沫,再加冷水10斤,开锅后再用3斤羊油覆盖在羊肉上面,尔后将白芷、桂皮、草果、良姜、陈皮、杏仁等佐料下锅,再熬制40—60分钟即可。

盛碗时加少许香油、桂子、丁香面、香菜、蒜苗沫即可食用。

烧制单县羊肉汤有三条关键,一是选用平原地区农家饲养的羊。

这样的羊不光吃草,农家经常喂点剩饭或粮食,羊长得膘肥体壮。

山区的羊不行,熬出的汤发黑且不鲜洁。

二是佐料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的运用要适量,多了则料味出头,少了则腥膻不除。

三是用火要大,使锅内一直处于沸腾状态。

使羊油快速融化,与水互相撞击,达到水油交融,形成乳状。

如火候达不到,则水是水,油是油。

凡熬制好的羊肉汤,勺子在锅面打个花,往下一舀,往桌面一滴即凝成油状。

1908年,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在单县城开设“三义和汤馆”正式挂牌经营羊肉汤。

1939年,三家分开。

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

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即可。

羊肉汤趁热食用,味道特鲜,“伏天”制作的洋肉汤为最佳,因为这时的青山羊膘肥肉嫩,炖制的羊肉汤别有风味。

4 制作单县羊汤的做法一1.买肉的时候请店家把羊蝎子剁开,羊肉切成大块,加足量的冷水没过羊肉和羊蝎子,大火烧开2.在烧水的时候准备调味料,大葱切段,姜拍松,其余的放入调料盒3.水烧开后,不断撇去浮沫4.煮至没有浮沫渗出后,将全部肉和骨头捞出,流水洗净5.再加入足量冷水大火烧开6.烧开后如果还有浮沫,继续去除7.转中小火,保持始终沸腾的状态煮1小时以上8.煮到能用筷子轻松扎透肉块时,汤呈现乳白色,加入所有调味料和少许盐,再煮20分钟9.粉丝剪成约10厘米,泡软后用开水煮熟捞出10.用大汤勺放上油和花椒,加热至花椒出香味,浇到辣椒面上,成为辣椒油单县羊肉汤的做法二1.肉洗净切成长10厘米、宽3厘米、厚3厘米的块,羊骨砸断铺在锅底,上面放上羊肉,加水至过肉,旺火烧沸,撇净血沫,将汤滗出不用。

2.另加清水,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

再加上适量清水,沸后再撇去浮沫,随后把羊油放入稍煮片刻,再撇去一次浮沫。

3.将花椒、桂皮、陈皮、草果、良姜、白芒等用纱布包起成香料包,一同与姜片、葱段、精盐放入锅内,继续用旺火煮至羊肉八成熟时,加入红油。

花椒水,煮约二小时左右即成。

4.此时汤锅要始终保持滚沸,捞出煮熟的羊肉,顶丝切成薄片,放入碗内,撒上香菜末即成肉汤。

可将辣椒油、大葱段装味碟,荷叶饼装大盘,一并随羊肉汤上桌。

食用时放少许辣椒油,荷叶饼夹大葱段,可与羊肉汤同食。

单县羊汤烹饪技巧1、煮羊肉汤一定要有羊骨才能够味,可以在买羊肉的地方专门买羊骨。

我特意买了羊蝎子,煮完汤的羊蝎子和调料盒捞出来,加点原汤,加糖、老抽、盐,就成红烧羊蝎子,下酒很棒。

2、羊肉和羊骨都要先用冷水煮开,去除血沫与杂质,虽说这样会损失一部分营养,可是还是安全第一,谁知道现在的羊是怎么养的。

再次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能中间再加水。

3、调味料不要早放,会使汤色变深,汤煮好后再加入,煮20分钟能提鲜去膻就好了。

4、煮汤过程中可以加少量盐,有利于蛋白质析出,但是不要把盐加够。

最终的调味是盛到碗里后,自己咸淡随意加。

5、看过很多介绍单县羊肉汤,包括在饭店里面喝的都没有加粉丝的,这种吃法倒是有点像羊肉泡馍,尤其是加上醋之后。

不过奶奶家祖传就是这么吃,我们觉得也不错,就一直保留下来了5 营养俗话讲:“美食要配美器,药疗不如食疗”,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

羊肉含有维生素b1、b2、b3,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中的钙、磷、铁等,具有温中散寒、健腺益气、温补肾阳之功效。

6 历史1951年,周永歧、吕运法、窦保德在单县刘隅首开办“三义春羊肉汤馆”。

周永歧是徐家的徒弟,他13岁就学制羊肉汤,手艺不断提高。

周永歧又培养了王德田、刘允魁、韩令臣、谢成礼、毛献文等。

为单县羊肉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来单县品尝了羊肉汤,临走时特意装了七坛子,每坛50斤,用汽车运到沈鸿烈处赏军。

1948年12月20日,刘伯承、陈毅来单县,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乔石、杨得志等相继来单县,都品尝了单县羊肉汤,均赞不绝口。

1999年12月2日至3日,胡锦涛视察单县,单县人民以单县羊肉汤热诚招待。

单县羊肉汤由于受羊、水和熬制技术的限制,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扩散较慢。

近20年来,已发展到苏鲁豫皖和东北及北京等地。

为了解决携带和保鲜问题,二十世纪末,单县有志青年张世河敢想敢干,自筹资金,经多次试验,成功制作出了固体羊肉汤和罐装羊肉汤,投放市场后受到人们欢迎。

单县羊肉汤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苏鲁豫皖饮食业的一枝奇葩,为地方带来了荣誉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江苏苏州藏书羊肉汤:藏书镇的羊肉全国闻名。

中国四大羊肉汤之一。

藏书羊肉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因其肉香汤鲜、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是冬令进补佳品,成为传统的苏州地方风味小吃而风靡江南。

一美丽传说其实苏州藏书羊肉不只是可口的美味,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比如苏州藏书羊肉汤。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美女西施这天从井中突然发现自己的脸色有点黄,便哭天喊地地耍起了“美人疯”。

吴王夫差心里那个急呀,恨不得从月亮上扯下一片光辉贴上美人的脸。

一位姓李的大臣想到了羊脂羊奶能“白脸”的好处,当即供奉出家里刚煮的一大锅羊汤,请西施以此美白香腮和玉指。

数天后,美女的脸上泛起了容光。

于是,苏州藏书羊肉作为吴国的国宝,从那个时候便兴旺起来。

自称为那位大臣后人的小李,每每寒风乍起的时候,他在自个饭馆的门口支起大锅,用木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将剁成几大块的羊肉放进锅里和萝卜一起煮。

为防止羊肉被烧糊,他总是先在锅底垫上一个木头架子,让羊肉安安稳稳地搁在上面完成由生变熟的过程。

锅里的汤水煮沸后,他用勺子去掉一层层的沫,再往里面放入适量的盐、酒等等调料。

经过一个晚上焖烧的羊肉,色白无瑕、口感细腻,食客们美称为“打耳光也不肯放”。

店堂里整天是顾客盈门,叫作“地不分南北,客不管东西”,大家边尽享用羊肉美食,边聆听着小李关于他上代、或者上上代向美人供奉藏书羊肉羊汤的故事。

当然,没人会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皱一下眉。

每当这个时候,小李总是笑着,快捷着一双手,一碗碗地往羊汤里添加剁得细细的蒜叶,用他的说法,这叫做一个“够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