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良因素及其对
策研究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良因素及对策研究
刘秀芳侯海芸李晓艳贾万坤
研究成果
(一)、原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社会上的个别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家种地没有小学毕业的农民收入高,显得无用,或者与初中生一起加入打工的行列。
打工挣的钱比我们这些被称为文化人的教师还多。
让人认为文化水平高低在农村没啥区别,于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
还有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
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形成错误认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对
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
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
教育子女上,她们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认识不清楚,教育不得法,方法简单粗暴,平时放任自流,学期结束时看到学生的成绩单才意识到孩子该管了。
●有的家长不具备教育正确思想,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
规定,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不明确家长的责任;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经商致富后腰缠万贯,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看不起老师的意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她们的价值观,她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
●有的父母起不到表率的作用,精神生活贫乏,整日无所事事,
在家设麻将摊、斗地主桌,影响到子女的理想树立,使学生毫无大志,做一天和尚撞天钟;
●有的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常常打架吵嘴,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
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她们无心学习。
●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
精神;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她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
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她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她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
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后三年。
由于学校教学模式是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着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教室,同看一本书,同进行一个教学进度,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是让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
二是学生到八年级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
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是学生到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差异更加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
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偏重于是升学指导也越来越明显,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望而不可及,她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学校又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缺乏多彩的活动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及心理需求。
4、教师的素质
[1]、个别教师师德修养差
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后进生。
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期望很低。
教师的不同期望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均等。
后进生上课发言的
机会明显少,教师总希望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对其它学生有点不理不睬,只要求她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就行。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她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她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也难怪有的学生看见某些任课教师心里就不舒服。
师生关系的好坏是左右学生学习兴趣举足轻重的因素。
学生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的学科;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一般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科。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在调查交谈中,有的同学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批评指责,而对她们的学习困难往往不闻不问;这些学生较少得到正面激励,往往批评多于表扬。
久而久之,学生不是变得麻木不仁,逃避退缩,便是产生抵触、对抗等逆反心理,乃至对教师的讲话内容听不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差。
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造成师生关系僵化。
[2]、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不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
一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往往只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
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二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的学必须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必须适应学,“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