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7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人格的 形成和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概述 1.教育目标: 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 2.校风建设: 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影响。 3.教师因素: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8
教师的影响
1.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①教师的积极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②教师的否定效应(戈莱姆效应) 2.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见200页表5-2) 3.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人格特征:对自己、对他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为方式。
12
1、小学生亲子关系特点 、
①三年级之前,依恋性和依赖性都比较强, 比较听话,亲子关系通常特别好。 ②三年级以后,孩子独立性强起来,开始有 些反抗情绪,但通常要进入青春期后出现 明显的反抗期。 ③一般而言,女生与父母的关系要好于男生, 可能与女儿比较乖巧有关。 ④不过,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同,亲子关系会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5
小结
1.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 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四大方面。 2.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 相互作用的。 3.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主导影响因素。 4.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6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27
①与同伴交往时间多; ②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③能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对他人的行为; ④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⑤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思考: 思考:怎样利用这种同伴关系的特点来构建 良好班风? 良好班风?
22
2、初中生的同伴关系特点 、
①选择性增强; ②亲密性增强; ③易变性特点。 思考:根据这种同伴关系特点, 思考:根据这种同伴关系特点,怎样引导学 生树立积极的友谊观? 生树立积极的友谊观?
10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社会影响 的第一场所,是认识社会准则和建立行为 规范的第一课堂。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 要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亲和孩子间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叫依恋关系理论 叫依恋关系理论。该理 叫依恋关系理论 论认为,儿童早期,尤其在出生的第一年,孩子 需要和母亲建立强劲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 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助于使孩子形成 对的人的信任。 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成长,亲子关系会逐渐变 化,总体趋势是从完全依赖到走向独立。
15
(二)家庭客观因素
1、家庭的自然结构 、 ①关于残缺家庭; ②关于不和谐家庭; ③关于留守儿童。 2、家庭经济条件 、 家庭经济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两面性 两面性 作用。 作用。
16
(三)父母教育教育方式的影响
1.父母的教育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是陈旧的价值观还是进步的价值观? 是老子为主的教育理念还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理念?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是合理期望,还是自己梦想的强加? 3.父母的养育方式的子女的影响: 父母的养育方式的子女的影响: 父母的养育方式的子女的影响 是专制式教育方式,还是放纵式或民主式的教育 方式?
4
2、神经系统的活动强度等差异 、
①神经系统的活动强度、速度及均衡性是先 天的。 ②不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决定了个体不 同的气质类型。 ③气质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 质。 气质主要是先天的, ④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则是先天素质和 后天环境培养的结晶。 后天环境培养的结晶
5
3、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影响 、感觉器官、
19
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 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
1.教学方法好—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2.知识广博,肯教人—自负清高 3.实事求是,严格要求—主管武断、放水 4.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讥讽和任意责骂 5.对人对事公平合理—定势、偏听偏信 6.负责人,守信用—责任心差、随意许诺 7.说到做到—只说不做,执行力差
20
(二)学校中的人际因素
1、师生关系 、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品格。 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几乎是直接的。 初中生虽然更重视同伴关系,但老师的态 度和影响力仍然明显。 2、朋辈关系 、 不同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不同的特点。
21
1、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 、
8
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年龄差异: 智力在11、12岁以前是快速发展,20岁到40岁是 高峰,以后缓慢下降。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商在人群中的分布呈常态分布,即50%是中等, 50% 超常和弱智是极少数,大约2-3%。 3、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女性在语言表达、识记、听觉反应等方面有突出 优势;男性在空间关系、图形认知、逻辑推理视 觉反应等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13
2、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
①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 ②行为独立性增强; ③思想上与父母产生分歧; ④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中开始下降。 这个时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明显, 这个时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明显,常和 父母发生冲突和争吵, 父母发生冲突和争吵,因此要求父母一定 要调节教育方式。 要调节教育方式。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王玲
1
概述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一般而言,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2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祖先的一些生物特性透过基因形式 传递给后代。这种遗传的生物特性,就叫 遗传素质。 良好的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优势基础, 而素质的缺陷则可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巨 大障碍。 那么,遗传素质有怎样的差异?
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奠定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最初基础; 3、特别突出的影响,是遗传因素对智力水平 的重要影响。 问题:什么是智力,什么 ? 问题:什么是智力,什么IQ?
7
关于智力
1、概念: 、概念 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 造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成分。 IQ即智力商数,是智力量化的单位,是将个 体智力水平量化的估价值。 2、智力的等级 、智力的等级: 一般有七个等级的分布,见书185页表5-2.
①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个体认识世界的重 要结构。 ②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先天不足,必然导 致其某些能力,尤其是特殊才能的缺失。 ③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胎儿的缺氧、感染,可 能会导致孩子先天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的障碍。 所以,优生优育非常重要! 所以,优生优育非常重要!
6
(二)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
14
3、高中生亲子关系特点 、
①这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代际差异”的存 在,孩子和父母两代人在思想上、行为上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的代沟。 ②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的观点、想法及做法不 屑一顾,但直接冲突相对初中生减少。 消除或减少代沟, 消除或减少代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认真 倾听和民主性的讨论。 倾听和民主性的讨论。
23
3、高中生同伴关系特点 、
①对友谊的渴望强烈; ②友谊观逐渐成熟; ③选择朋友更注重内在品质; ④男女生交友存在一定的差异。 思考:怎样引导恰当的异性交往? 思考:怎样引导恰当的异性交往?
24
四、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民族背景、社会价值体系、时 尚风气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2、大众传媒的影响。 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计算机 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 导引作用。 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合理上网?1、脑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异 、 ①大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状况 直接影响其心理活动。 ②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人的智能的影响,智力的 高低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 ③新的研究显示:大脑额叶的灰质数量是由父母的 遗传组成所决定的,而脑灰质的数量与人的认知 遗传组成 能力密接相关。 思考:为什么有的父母很聪明,但孩子却比较笨? 思考:为什么有的父母很聪明,但孩子却比较笨?
9
拓展:关于智能的训练 拓展
提问:智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吗? 提问 思考:如果智力主要是先天遗传决定的,怎 思考 么可能提高智力?那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智 能训练? 回答:智力的明显提升和改变是不可能的; 回答 但可能通过训练,尤其是儿童早期的训练, 可以改善智力结构中的部分机能,如感知 觉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和一般操作能 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