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一章绪论1.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3.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4.健康工人效应(healthy worker effect)是指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5.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①基础医学②临床医学③预防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7.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重点)②职业暴露明确,有利于发现和确定职业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③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定期体检,退休体检等,可提供连贯的健康状况资料。
应用:①可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②阐明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③为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④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其预防措施的效果8.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类型(相关案例分析看旧课本P49)9.职业毒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内容:①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环境中的基本特性②作业环境对职业危害的影响③从业人员个体易感性与职业危害程度的关系研究方法:①体外细胞培养实验②动物实验③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志愿受试者的实验研究10.职业毒理学研究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①种属差异:实验动物与人在基因数量和结构上不同,导致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反应敏感性不同②毒物作用方式不同:包括剂量、接触方式与进入机体途径的不用,可进一步导致外推的不确定性③暴露数量的差异:职业毒理学实验所用的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反应在少量动物中很难被发现,但接触人群数量往往会很大,这就存在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④人群与实验动物在年龄、体质上的差异。
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单一品系,而职业人却可以是不同人种,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上存在很大差异11.劳动条件:①生产工艺过程②劳动过程③生产环境12.职业性病损: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伤13.职业病三个发病条件、五个特点、诊断及报告方法职业病发病取决于三个条件: ①有害因素的性质②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③个体健康状况职业病五个特点:(选择或者判断题)②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剂量反应关系③在不同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发病集丛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能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的人群的健康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诊断:①职业史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③症状和体征④实验室检查报告方法: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应在15天内报告14.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县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15.职业损伤的三级预防原则并举例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即三早预防,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
三级预防原则包括:①对已有的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该调离原来工作岗位,并合理治疗。
②根据损害原因,改进环境和过程,治理环境治疗病人。
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间的关系:第一级预防针对整个人群,最重要。
第二和第三级是一级预防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病人的弥补,措施。
所以三个水平的预防相辅相成16.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在职业毒理学中的应用①在职业人群中,评价有动物实验所得的可接受暴露水平的可信性和可行性②在接触人群中早期发现毒效应并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使毒效应的可逆变化不发展为显著的损伤阶段③研究工作场所中暴露水平和效应的关系,阐明外接触剂量、内接触剂量及效应剂量间的相互关系④研究职业毒物引起的特异性疾病(职业中毒)与职业相关疾病在毒物接触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一、职业生理学(Work physiology):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变化与适应,及其对预防疲劳和提高作业能力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① ATP-CP(肌酸磷酸)系列:ATP+H2O→ADP+Pi+29.3KJ/mo l/L CP+ADP←→Cr+ATP②乳酸系列:无氧糖酵解→乳酸+能量③需氧系列:糖、蛋白质、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同样消耗1L O2的情况下,糖能产生6.5mmol 而氧化脂肪只有5.6mmol ATP,所以糖比脂肪更经济,但糖消耗殆尽时脂肪为主)(2)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氧需(oxygen demand):劳动一分钟所需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氧债(oxygen debt):氧需和实际供需不足的量。
(最终偿还得更多,涉及到体温代谢等;作业开始2-3min时,因呼吸和循环还没调动起来,此时需要借一部分氧债;其后进入稳定状态;最后停止时,代谢还未停止,继续消耗氧来偿还氧债)。
最大摄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血液(因为通常呼吸所提供的氧量70-84L/MIN 远远高于血液所能承载的氧 4.2L/MIN)在一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3)作业时的能量消耗与劳动强度分级:①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最大摄氧量,属稳定状态下的作业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最大摄氧量,氧债大量蓄积(爬坡,搬运重物)。
③极大强度作业:完全无氧条件下作业,氧债约等于氧需(100米短跑游泳等,不超过2MIN)。
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15Ⅱ~20Ⅲ~25Ⅳ>25表1-2 用于评价体力劳动强度的指标和分级标准(P13):耗氧量,能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作业的动力定型。
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为迅速,效率更高,作业更轻松。
长期脱离,动力定型会消退导致反应迟钝。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脑力劳动(信息性劳动)的特点(重点)1、脑的氧代谢高,为肌肉的15-20倍,能耗少,不超过基础代谢的10%。
2、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的能源(90%)。
3、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很敏感。
4、评价脑力劳动负荷强度的指标无特异性。
(二)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①◆工作场所保持安静:<45dB(A)②◆光线明亮:500Lx(一般情况)1000Lx(精细工作)③◆墙壁的颜色:明亮柔和(减少眩光)④◆室内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 ℃⑤◆工作空间、桌椅符合工效学要求⑥◆提供的信息应该明确,量要适中,信号的区分度要高⑦◆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三、劳动负荷的评价:(一)劳动作业类型(重点)⑴静力作业(static work):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特点1)物理学:未做工2)由于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肌肉供血不足。
3)作业的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过1L/min。
但很容易疲劳。
4)作业不能持久,作业持续时间取决于肌肉收缩力占最大随意收缩力的百分比。
5)容易引起肌肉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6)工作效率低⑵动态作业(dynamic work):在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的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特点①从物理学观点看,它是做功的劳动。
②肌肉交替的收缩和舒张。
③血液灌流充分。
④作业的能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
⑤做功效率高,较少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静力作业Static work动力作业Dynamic work 肌肉等长性收缩肌肉等张性收缩躯体和四肢关节不动关节活动能耗少能耗多易疲劳不易疲劳(二)劳动符合评价(1) 劳动系统(work system):系统指交互作用的一些要素构成的整体。
劳动系统指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2) 负荷(紧张stress):指劳动系统对人总的需求和压力,它强调外界的因素和情形,即外界对劳动者的压力。
(3) 应激(紧张反应strain):指负荷对劳动者的影响,即机体对负荷的反应。
它强调在负荷作用下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反应。
★应激高低取决于负荷和个体特征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该负荷下能够连继劳动8小时不至于疲劳,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和性质、疲劳和休息、锻炼和练习四、作业能力(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重点)1、工作入门期:工作开始时,工作效率低,其后逐渐适应工作并加快,准确率提高、效率提高、持续1~2小时。
特点:产量逐渐增加、活动所需时间逐渐缩短、废次品较少2、稳定期:作业能力达到最高水平,维持1小时左右3、疲劳期:出现疲劳感,操作活动的速度和准确度下降,产量较少、废弃品增多4、终末激发:工作日快结束时,工作效率一度增高,与情绪激发有关,不能持久(二)疲劳:体力和功能性效率暂时减弱,取决于工作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经休息可恢复,是正常生理反应,是机体过劳的警告疲劳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微疲倦感,仍可维持工作效率第二阶段:作业能力明显下降,对产品质量有些影响,对产量影响不大第三阶段:强烈疲倦感,作业能力明显下降(三)体力劳动负荷评价的方法与指标:①劳动能量代谢率:(传统方法)②心率;③肌电图;④中心体温;⑤血乳酸;⑥其它: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激素、白细胞等。
脑力劳动负荷评价指标:①瞳孔测量术;②心率:主要用于体力劳动负荷的评价;③心率变异性;④脑诱发电位;⑤信息通量: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多少比特(bit)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