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民生小学:xx
“鸽巢问题”是开发智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内容,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次课堂教学,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学案,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相关问题作为学生的自学提纲:
(1)“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会“至少有2支铅笔”
(3)小组交流:有多少种情况
(4)如果改变铅笔数和笔筒数,会怎么样?
通过先自学再讲解,有问题再提出最后再来解决。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得出两个鸽巢原理:
鸽巢原理(一):如果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里(m>n,且n是非零自然数)
鸽巢原理(二):古国把多与kn个的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n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k+1)个物体。

通过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时设置一个小游戏,准备52张牌,请5位同学每人摸一张牌,确定至少有两位同学摸的牌是同一花色,你们信吗?通过设疑,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二是为本节课的数学探究埋下伏笔。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学生如何往笔筒里分笔的演示、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
1,而不是商加余数?通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鸽巢问题”基本上能理解。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鸽巢问题”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

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

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

教学时,我强调说理的严密性,要学生能把意思说出来,会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我始终担心学生不理解,将学生套在我所设置的4个小问题中进行导学,不敢大胆放手。

2、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多说理,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体会“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的真正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变式练习。

3、课堂的时间没有把握好,两个例子的时间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