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反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保护体系调研报告反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保护体系调研队2016年9月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本文是关于留守儿童受暴力侵害情况的调查及分析,对如何建立留守儿童反暴力侵害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关键词:留守儿童暴力侵害指导老师:团队成员:一调研背景及意义1 调研背景1.1 留守儿童现状据2016年全国最新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反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打61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1.2 暴力的危害所谓暴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暴力是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
暴力似乎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经历。
各种形式的暴力影响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
由于个人、个人间和集团的暴力行为,造成每年100多万人丧命,更多的人遭受非致死性伤害。
总体上讲,暴力是全世界1 5 - 44 岁人们死亡的重要原因。
尽管难以估算出准确的数字,但全世界暴力的代价是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卫生保健开支,还由于损失工作日、执行法律和失去投资而造成另外数十亿美元损失。
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
家庭暴力引起的后果是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因为发生在家庭中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和家庭的离散,同时使加害人有恃无恐。
并且,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他们成长后大大增加了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而心理原因是家庭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遭受到家庭暴力以后,人们的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生活态度以及自身的生活价值等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抑郁症、暴躁,自杀等问题。
儿童遭受的暴力还有许多,包括性暴力、语言暴力等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能够形成,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在形成阶段,在遭受家庭暴力以后会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尤其也会在其成年以后产生家庭暴力,以及攻击性行为。
1.3 留守儿童更易受到暴力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由于农民在城市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大于农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为将来的子女上学、父母养老以及自己的未来生活农民向城市流动、打工,然而所获得的收入低、没有住房以及由于户口等子女无法入学的那个原因,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处留守儿童。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保护留守儿童,因此他们极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暴力行为伤害。
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农村留守女童遭受到小学教师的性暴力以及亲属的性暴力等。
2 调研意义2.1 理论价值本课题研究从安徽省各地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受暴力侵害现状,分析、筛选有价值信息,找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受到暴力侵害,尤其是家庭暴力侵害、以及教师和亲属的暴力侵害,这其中包括了性侵害的有效方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包括预防农村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体系、反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社会保护体系以及政府尤其是司法系统反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保护系统以及互联网络反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保护体系。
2.2 实践价值实地走访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暴力侵害现状。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受到暴力侵害的施害者、受到的暴力侵害的种类、受到的伤害程度以及救助等情况。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焦点。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如何对他们进行保护, 防止侵害是摆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其教育问题正日益困扰着学校和社会。
不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都应该急切关注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顺利实现以及新农村的建立,我们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基于此,作为精神医学系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关注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暴力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遭受的暴力问题,这是我们21世纪医学生的应尽使命。
二调研范围及方式1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活动走访了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蚌埠市、滁州市、安庆市、桐城市等地的乡村基层2 调研方式2.1 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深入到农村社区,调查走访农村留守儿童,深入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从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遭受到的暴力情况有一个直观的、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2.2 调查问卷本小组和本校关注留守儿童遭受暴力侵害、对此有研究的教师来设计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调查表,和其他农村同学以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城市同学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各自生活的农村地区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
2.3 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进行个案研究。
在调查中抓住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新闻媒体、网络报道的留守儿童遭受暴力伤害的案例进行典型分析。
三信息资料采集过程1 调研过程本次课题社会调查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7月:课题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用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参加理论学习和设计社会调查问卷。
从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确定农村留守儿童、暴力侵害的定义以及相关资料,确定本次社会调查的范围。
第二阶段2016年7至2016年8月:社会调研实施阶段一。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正式的社会调研,寒假期间走访安徽省各地乡村包括来安县河西村、清水村、何畈村、刚郑村、临涣、濉溪县、徐楼乡、烈山区等地,做发放调查问卷和针对存在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入户访谈。
第三阶段 2016年8月至9月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撰写调研报告2 调查问卷统计资料及采集过程2.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信息调查,此部分主要调查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就读年级、居住地、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等基本信息;基本情况调查,此部分调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身体健康、与父母关系等相关情况2.2 抽样方法调查主要运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各地乡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2.3 整理问卷以每个被调查者为基本单位,将有效问卷中每个题目的答案和被试者基本信息输入Excel,然后将被测不同对象数据汇总,统计每个题目各个答案出现的频数四调查结果及分析1 本次留守儿童调查主要取样于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蚌埠市、滁州市、安庆市、桐城市等地的乡村基层,最后共取得了有效被试180人,总体而言,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为7——16岁,年级分布现为1——九年级。
现将被调查对象中的留守儿童部分具体情况报告如表4.1。
表4.1 留守儿童调查对象情况表分组具体分布性别男女140 40年级3年级以下4和5年级6年级7年级8年级9年级18 18 22 101 7 14家庭人口数三人四人五人五人以上20 85 70 5家的位置乡村镇县城城市周边大城市110 40 10 16 4家庭年收入2~3万4~5万6~7万8~10万10万以上63 51 41 11 14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务农打工经商其他9 160 11 0自身生活来源父母爷爷奶奶亲戚自己兼职其他153 12 2 13 0父母外出情况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39 0 111与父母联系频率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每年一次时间不固定18 109 31 3 19家庭生活环境与父或母生活与婆爷辈与叔伯姑舅辈单独寄宿39 113 10 9 10身体状况身体健康有些小病疾病缠身其他80 100 0 0心理状况心情舒畅充满希望压抑抑郁浑浑噩噩97 72 11与父母关系非常融洽比较融洽关系一般比较冷漠矛盾尖锐50 101 29 0 02 侵害情况调查部分表4.2 留守儿童受侵害类型分布留守儿童因自我防范能力弱、意识差等原因极易遭受暴力侵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可发现约72%的留守儿童曾受到暴力侵害,其中以言语方面的侵害最多,如表4.2说明:通过柱状图可清晰地发现,72.22%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言语方面的侵害,16.67%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殴打等言语方面的侵害,5.56%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性方面的侵害,16.67%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骚扰、恐吓等精神方面的侵害。
言语方面的侵害多为谩骂、侮辱性词汇等,在农村部分地区大环境的影响下,使得这种侵害极为常见。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治安问题、人口流动性大以及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们也易受到其他暴力侵害。
表4.3 留守儿童认为自身易受到侵害的原因如图4.3,可发现有44.44%,约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不在,自身缺乏保护是自身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同时有33.3%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因为别人看自己不顺眼故意挑衅,我们也发现有5.56%的被调查者是觉得是自己懦弱、胆小怕事才会被别人侵害。
表4.4 留守儿童受侵害场所分布表4.5 留守儿童侵害人分布说明:通过对比表4.4与表4.5两张柱状图可发现,有72.22%的被调查人在学校受到侵害且有38.89%是受到老师侵害、61.11%是受到同学侵害。
当前不少学校在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也存在着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忽视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忽视情感和心理健康关注等诸多问题。
加之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学校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个别教师教学方法粗暴,随意打骂学生,更有个别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对留守儿童实施强奸、猥亵等犯罪行为,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在学校受到同学的老师的侵害。
同时根据表4.5还可以发现有27.78%的被调查人和11.11%的被调查人分别是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侵害,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且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知识水平较低,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用打骂的方式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容易给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不利。
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的暴力侵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家庭成员的暴力殴打,多为祖辈等人,而另一类则是来自同龄人等其他社会成员的暴力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