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 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 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 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
以边塞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腐败的怨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知人论世
•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
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 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 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后人誉为“七 绝圣手”、 “诗家天子王江宁”。 其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 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
边塞诗的特点:
• 1、意象:大漠、边关、羌笛、雪、战马、 黄沙、秋风、月 • 2、情感:征战之苦、思乡之情、报国之志 • 3、意境:悲凉、壮美、奇异、苍凉、孤寂
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 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析意象,品意境
•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种什么环境?一、 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二句给我们展示:青海湖上延绵不绝 的浓云遮暗了千里雪山,大漠中一座孤城与 玉门关遥相对望,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肃杀, 戍边生活的孤独、艰辛,渲染了战争的紧张 气氛,用以衬托远征战士战胜艰难困苦、英 勇杀敌、报效国家的无畏精神。
•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与“黄沙百战穿金甲”形成鲜明对比,突 出戍边将士们的意志坚强,誓死卫国的决心 与信心。
析技巧
• 请你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 • 答:1、通过写景来正衬戍将士孤寂艰苦的 生活,反衬豪迈之情 • 2、通过对比来表现意志坚强,誓死卫国的 决心与信心。 • 3、炼字的功力很雄厚,一个“穿”字内涵 丰富:①作战的频繁②战斗的激烈③生活 的艰苦④将士意志的坚韧……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悟情感
• “黄沙百战穿金甲”,展现了一种怎样的 生活?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戍边时 间之长,战斗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 之强悍。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 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