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借鉴式写作10,适合六、七年级)学习目标1.能恰当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2.培养自己的修改文章的能力。
一、实例导向(一)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着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
……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驰来。
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
汽车停住,车门打开,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
和平日不同,新的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像出门做客一样,引起人们一种离别的依恋之情。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
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而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
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
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都是熟悉的,理解的。
人们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也一步不曾离开。
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
主席在汽车边站定,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
他脸上露出一种亲切的微笑,向人们点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
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
然后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飞机,一步一步踏上飞机的梯子。
主席走到飞机舱口,停住,回过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主席摘下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群,像是安慰,又像是鼓励。
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挥手。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
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像是表明了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
主席完全明白当时人们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动作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历史转折时期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间的亲密,他们的无比的决心和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
正是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
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
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的盖地的尘砂遮住了眼睛。
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去,拼命地挥手。
主席把手放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
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在头顶上盘旋,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方纪《挥手之间》)(二)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同学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四)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突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地平线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的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半个晚上。
(王愿坚《七根火柴》)(五)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二、方法指导(一)正面描写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文段(一)中的动作描写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关键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对前途充满坚定信念的崇高精神品质,也反映了延安人民群众对主席做出顾全大局壮举的拥戴、对他个人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主席一行所寄予的厚望。
这千种感受、万种心情就是在这不言不语的动作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温馨提示运用正面描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要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来写。
2.心理活动描写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3.动作描写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4.语言描写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而要将生活中的人物语言进行提炼和典型化。
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与主题无关的话语不要写。
实战演练1请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家人在一起的一个幸福时刻。
(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衬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人衬人,如文段(二)中画曲线的语句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
这从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
文段(三)中画曲线的语句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更有力的衬托了谭老师舍己救学生的高贵品质。
二是以物衬人,文段(四)中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了红军过草地的艰难,表现了无名战士珍藏“七根火柴”的艰难,展示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揭示了“七根火柴”的意义——使长征队伍有了战胜风雨寒冷的火种。
三是以物衬物,文段(五)前半是正面描写,后半是侧面描写。
作者一开始就直接抒发初次见到草原时激动的情怀和满心的愉快,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可爱。
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作者被草原陶醉了,“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温馨提示运用侧面描写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侧面描写的引入部分必须自然。
二是应抓住事件主体叙述清楚,不宜像正面描写那样详尽。
三是侧面描写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正面描写相配合。
实战演练2请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开下列语境。
夏日的某一天,烈日当空,天气炎热,整个世界都被包裹在热浪中。
第一篇:片段写作(总第 2 课时)一、训练内容:侧面描写二、训练目标:通过训练,学生能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三、训练重点:培养侧面描写的基本能力。
四、训练时数:2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制作幻灯片。
导写过程:一、赏析导入:古人很善于侧面写人物的美,但很少直接写其美,例如:《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中的锄……。
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这里不直接写罗敷美的形象,而从侧面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
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揭示训练内容,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所举实例供教者参考与选用):1、什么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2、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以人衬人。
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