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央视国际2004年09月13日15:30内蒙古博物馆铁达民以食为天。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

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

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

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

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

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

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

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

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

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

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务院祭出“加减法”解救小微企业融资难2011年10月13日01:22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胡健我要评论(20)字号:T|T支持小微企业政策要点□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今年三季度以来,温州多家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国庆长假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温州调研,指示当地政府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问题。

昨日(10月12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多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其中既有税收方面的“减法”,也有贷款速度和贷款数量、准入门槛等方面的“加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加大对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可以看作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内容之一,但尚不可视为宏观调控转向的“信号弹”。

减法:“三税”有望获减免“之前媒体曾披露,一些小企业主如不偷税漏税,已无法生存。

更有私营企业主在网上发帖晒税负,如果‘规规矩矩’把所有该上的税都缴完,那么结果将是近乎白干,”小企业主曹先生向记者诉苦说,“从我的一些朋友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综合税费率达30%左右。

此外,很多中小企业还需缴纳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费附加等11大项各种费用。

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大类。

国务院常务会议昨日重点研究确定了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

还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尽管具体的减税办法尚未出台,但按照温州的最新标准,今年内,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常务会还要求,未来将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并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具体减税幅度将由财税部门商定,由于涉及许多部委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免幅度应该不会太大。

受惠的除了小型微型企业,还有金融机构。

国家还将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

加法:提高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常务会议还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刘元春分析说,小微企业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国务院此举意在消除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拆解系统性风险。

常务会还强调,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

具体措施是,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

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同时,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可不纳入考核范围。

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

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另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与银行贷款程序关系密切,如果放宽贷款审核,提高坏账容忍度,将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本次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否视作货币政策松口的信号?刘元春认为,货币政策放松主要取决于信贷规模调整,而目前只是结构调整,此外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的使用才是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

鲁政委也表示,这只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中国经济向上动能依然不弱,恐怕短期难以见到宽松。

[兰察夫乌]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视野[ 中国智库 2011年10月30日]发布:三略观察[摘要] 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和路径,主要着眼于:一、异质文化交流是文化繁荣发展重要契机,开拓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家文化发展长期战略。

二、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底蕴: 鄂尔多斯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是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精神内驱力和思想基础,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是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底蕴。

三、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选择: 从总体布局,促进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1、凭借名人效应,打造成吉思汗文化品牌。

2、要积极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鄂尔多斯文化歌舞品牌。

3、构建文化交流、贸易平台,打造节庆文化品牌。

)实施鄂尔多斯文化品牌战略,应用文化元素,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互联网新媒体。

[关键词] 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近几年来,鄂尔多斯经济的高增长引人注目,成为投资者的热地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明珠。

如何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尽快形成与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鄂尔多斯文化的影响力,让鄂尔多斯的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摆在鄂尔多斯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一)异质文化交流是文化繁荣发展重要契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接触、竞争,在相互交流、融合中,进行相互的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相互学习、相互鉴赏,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优秀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

在现代传播技术和交流手段极大发展,全球文化碰撞和相互影响极大增强的今天,任何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

孤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优秀的文化只有走出国门,与世界各种文化进行交流,既要坚持自己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优长,才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中实现发展和繁荣。

(二)开拓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长,不仅必须充分发展国内市场,而且要加快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过程中获得文化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内需动力。

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但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也需要拉动。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

用世界市场来刺激国内市场,用外需来拉动内需,从而使“引进来”成为更好地“走出去”的能力支持,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家文化发展长期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同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都是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现实要求,都是由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令人瞩目,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和迫切,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

这一切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促进东西方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对此,中国高层思路清晰,多次或讲话或撰文做出明确表达。

最近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