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节选课文的拓展设计策略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7~9年级年段中有不少的节选课文。
列表如下:
这些节选课文涉及散文诗、小说、戏剧,其中最多的是小说。
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文。
首先,在表现内容上,节选课文与整个作品有极紧密的关联。
其次,其行文结构是不完整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其与其他一般阅读课文的差异性,通常会设计拓展环节。
本文拟就对“拓展”谈谈其设计策略。
一、拓展的内容
1.从“广度”上着手,补充节选部分前后勾连的情节、相应的写作背景等。
所谓“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章”自然不能“离”源作品。
节选课文不是独立篇章,其涉及的内容与原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
要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了解节选课文所来源的整部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譬如: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在极端天气下挣命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节选故事发生前,他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后来命运又是如何发展的?如此种种的疑问,学生仅读课文节选部分是无法解决的。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在阅读《骆驼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大
致的了解。
再如:《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要读懂这首散文诗,仅依赖于文字理解是难以达到的。
那么,对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及高尔基写作
此篇时的思想状况的了解成了必要,如此才能透彻理解《海燕》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在“深度”上下功夫,挖掘相关情节、物象、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主旨。
下面拟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为例,来探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通过拓展来把教学推向深入。
第一步:教材分析。
《童年的朋友》选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
《童年》是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我”(阿廖沙)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日渐破落的小工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选文语言细腻而饱含深情,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的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
第二步:重、难点确定。
《童年的朋友》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
该单元为人物风采,读写训练为“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因此,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自然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童年的朋友》的难点在哪呢?首先是对外祖母形象的认识。
其次是对“我”与外祖母的关
系的认识。
具体归结到选文就是对“朋友”一词的理解。
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从“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
在“我”的眼中,外祖母的形象独具魅力、光彩照人。
这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外祖母对“我”的一生的产生影响,有哪些根源?选文末段说,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人,这该如何理解?仅仅是因为外祖母随“我”的意愿不睡觉以及宽容“我”打破牛奶瓶?这些问题与“我”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要突破这些难点并引起学生认知共鸣,必须联系原作品进行拓展。
第三步:拓展解惑。
这个部分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对外祖母的认识从“童年的朋友”到“终身的朋友”的过程。
节选课文《童年的朋友》记叙的是“我”幼年丧父之后随同母亲一起投奔外祖父途中和外祖母在一起的片断。
没有完整的故事交代,没有完整的人物发展轨迹,课堂拓展是本课学习的必要手段。
该课的拓展内容主要指向教学难点的突破。
如:“我”的悲惨遭遇、家庭变故,外祖父家的境况,外祖母的处境、生活态度,“我”后来的生活轨迹等等。
3.在“外延”上做文章,在教学时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领向大阅读的殿堂。
语文教材范文是经过教材编写组精编、精研、精改的优秀范例,节选课文作为教材范文的一个独特的类型,更是学生通向丰富的文学殿堂的重要
跳板。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适当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定能把学生领向大阅读的殿堂。
譬如:《端午日》、《在烈日和暴雨下》分别选自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
前者着重描写端午日湘西茶洞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的欢腾场面,后者具体描绘了主人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场面。
同样精彩的场面描写,让读者阅读之余不禁惊叹于湘西凤凰淳朴的民风民俗,唏嘘于祥子的悲惨命运。
然而课文节选部分非常有限,学生的阅读情绪刚刚被吊起,作品已戛然而止。
如果此时,教师能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持久下去,那么对于原著的阅读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营造氛围,使学生爱读。
可以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可以开设引导阅读的语文课;其次要培养情趣,使学生乐读。
教师与学生共读共赏,可以使学生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
二、拓展的形式
根据拓展的内容不同,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节选课文的拓展往往是第一种。
本文主要谈拓展的呈现形式。
1.纸质呈现。
即把需要的内容整理成资料印发给学生。
内容可以是原作品的内容简介,可以是节选部分前后情节的补充,可以是相关评论,等等。
这种形式的优势是篇幅长短制约较少,使用时间灵活。
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前下发各学生阅读,为节选部分的学习铺垫;也可以在课后再发,作为节选课文的延展学习。
2.课件呈现。
把拓展材料融入课件,在课堂上呈现。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缺点自然是受课堂时间的制约。
因此,这种形式对教师处理文本本身与拓展内容的关系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考虑失当,就会出现程度失当、类型单一、主体不明等问题。
3.活动实现。
如:《长征》、《威尼斯商人》都是戏剧,前者为电视剧本,后者是舞台话剧。
戏剧的突出特点是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这种文体是最容易抓住读者的心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教师可以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视,或许进行课本剧演出。
这种形式的突出优点是能极大程度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拓展的原则
如上所述,在考虑教学拓展时,尤其是课堂拓展时,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度”。
1.适时。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拓展内容安排在不同的时段:课前、课中、课后。
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课中拓展性阅读,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课后阅读拓展则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广度的延展。
2.适量。
拓展阅读不能做简单的“加法”。
节选课文,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都仅是原作品的一部分。
教师在教授该种文本时绝不能断章取义,教给学生的应是有整体感的文本认知。
但是不是教学时要把整个原作品都搬到课堂上?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拓展内容“量”的控制非常重要,不能喧宾夺主。
3.适度。
拓展深度的把握,要关注学情,还要关注教学目标。
否则,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或许是消化不良。
拓展性阅读应该是对教学文本的必要补充与延伸。
通过适当的教学拓展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内化为思想认识,外化为语言表达,把学生的认识和思考二度激活,引向深入。
总之,节选课文的拓展设计从内容到形式要服务于从教与学,其遵循的一条基本准线是:一切形式与方法应立足文本、立足学生,因材施教。
这个“材”既指学生,也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