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3)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课堂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说明了什么问题? 苏采取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方针和政策,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 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新人 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取得了巨大成就。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需要的。
〓学习延伸
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 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 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 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 义思想严重。
苏联模式把市场调节完全看作是资本主义的。
对于只搞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邓小平是态度 鲜明地予以否定的。他认为,“只搞计划经济会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直到1992年初南巡讲话 中,邓小平将自己的长期思考归纳成那段令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都耳目一新的名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 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 集体化、农业
粮收集制
税很重
内 工 大中小工业一律 业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国家资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易品,买允卖许商
排斥市场调节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上述材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时事关注
政府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
——董大业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 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材料三 教材P124表格
材料四: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
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 指标:
1955年夏 1956年1月 1956年8月 粮产量 4600亿斤 6400亿斤 5000亿斤 棉产量 4300万石 7000万石 4800万石 钢产量 1100万吨 1500万吨 1050—1200万吨
根本原因:苏联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高度集中的工业
(1)过程
时间
内容:三个五年计划
(2)结果:
(1)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
为世界工业强国;
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
(2)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追求高积累和高速度;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 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 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 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 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 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 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 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 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 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 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 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 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 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 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利: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 力相适应,取得巨大成就, 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评价:
弊:以国家指令和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 展规律,存在巨大隐患。
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 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 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
——引自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 1、经济上 • 2、政治上 • 3、思想文化上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 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 深蒂固 ⑸理论基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 专断
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苏两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⑴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 展重工业。
⑵ 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 “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斯大林模式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内容
•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 【学习要求】
• 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基础知识)
•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分析、注意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 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 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
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 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 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钢 铁是 怎样 炼成 的》
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 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⑸ 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并出 现严重失误。
⑹ 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⑺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
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 联系。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 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济 占优势的国家(而且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破坏, 经济勉强恢复到1913年水平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首 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为此,斯大林 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 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 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 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 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 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 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材料一 教材P122漫画《片面的经济》 材料二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 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 的粗放经营:1929至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 资年平均增长17.9%,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 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这说明苏联在经济 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 而不是集约型。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
点
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②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
得过死,缺乏活力。 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由此开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
林等和斯大林同一时期的革命家(老近卫
军)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
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 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 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 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 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 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 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 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