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开头和结尾方式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古人早就有“凤头豹尾”一说。
所谓“凤头”就是说文章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头那样小而美。
“幸福的家庭大致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开头先后作了15次的修改,最终一举成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谓“豹尾”就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也说明了结尾的重要性。
有人说,考场作文的开头要像“二锅头”,入口即辣出泪来,以此说明作文开头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认为,作文的结尾就应像“碧螺春”,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精彩的开头固然能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忍不住掩卷拍案叫绝。
考场作文写作时间短,评分要求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理想的评价,开头和结尾尤其马虎不得。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作文十几种开头、结尾方法,以飨读者。
开头十式一.言旨式(破题式)也称开门见山式。
开篇交代题旨、人物、时间、背景或概括中心或交代写作目的。
例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样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回忆的。
”首句交代事情、心情;“我爱我母亲”,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勤劳”总领全文,表明全文的叙事线索;而“回忆”一词点明主旨,作者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母亲优良品格的主旨便不言而喻。
有两种方式:1、点明题目开篇点题,单刀直入、简洁明快。
“清晨,大雾。
”陈国凯《雾》开头仅四字白描,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又暗示了故事结局,含义深刻隽永。
如《台阶》开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入题,干脆利落,不蔓不枝,点明叙写对象,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
《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年的故乡去”等文章开头都是如此。
这种方法应为考场作文的首选方法。
2。
概括中心开篇将文章中心以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如议论文《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又如习作《我的奶奶》一文的开头:“我的奶奶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然而我却非常崇敬她,因为她质朴、善良,有一颗慈爱的心和一个博大的胸怀。
”文章主题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说明文《生物入侵者》开头概括了说明中心。
说明文大多用总说开头。
二.渐入式(顺叙式)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按照正常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渐次引入故事,引人话题;表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一般原则或普遍规律谈起,渐渐说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
这种开头方式,是最常用的。
如课文《最后一课》《夜走灵官峡》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从事情发生的原委说起,然后将故事娓娓道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使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
三. 倒叙式即采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开篇制造悬念,将事情的结局或高潮放在开头,然后再叙写事件的发生、发展。
如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
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每当我看到她,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先点出衬衫珍藏、珍贵,再追述一件不平凡的往事,文章脉落清晰,增强了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四. 修辞式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贴切的修辞能使语言增添风采。
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1.设问式这种开头方法,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引起下文的说明或议论。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
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又如《万紫千红的花》开篇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2.引用式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或歌词、广告、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
名言,蕴含哲理;诗文,字字珠玑。
诗文名言,文化之瑰宝。
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中取材自可登高望远,以古诗,格言作文章的开头,思接千载,更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机智把握,对事物本质、人生真谛的理解穿透力。
(1)引用名言:《宽容,从这里开始》开头:“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编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
这就是宽容。
”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分别引用了程颐和张载的话:“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开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又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
”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引用诗句: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的名句,自然的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
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
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开头:“‘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
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
”(3)引用歌词:因为歌曲语言本身就很美,恰倒好处的借用能叫人喜欢。
利用歌曲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
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又如甘肃省中考满分文《歌声与微笑》开头:“‘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这种开头法如果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
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王润滋《卖蟹》“麦黄蟹,斗黄鳖。
”引用俗语开头。
(4)引用对联(5) 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6)引用广告词3.比喻式《夏之绝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又如《我的欢乐》开头:“我是一只鸽子,一只传递欢乐的和平鸽。
”把我比喻成一只和平鸽,形象生动,有美感。
4.排比式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开头:“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贵阳市中考满分文《诠释回报》开头:“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
”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和善》开头:“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
”《起,彼岸的风铃》开头:“鸟在飞,云在走,天在自悠悠。
风在吹,人在走,徒岸响风铃。
有一种美丽,叫目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
共击长空,尽显风采。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望热切的脸。
”“我是一片绿。
假如我不够参天,那么就让我为你遮荫挡雨;假如我不够茂密,那么就让我在枝头缀满千红万缕;假如我不够繁华似锦,那么就让我为你青草如茵;假如……但,我始终是一片绿,可以为你光和作用,制造氧气。
”(2005年黑龙江高考佳作《一片绿的告白》)“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接天落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
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2005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5.起兴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这种形式的开头主旨鲜明,往往充满诗意,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如《人生因忙而精彩》的开头:“蜜蜂因忙碌于花丛之中而被人赞美,燕雀因忙碌于衔泥营巢而为人称道,人生同样因忙碌于理想追求而精彩纷呈。
”2005年高考佳作《常留一扇门》“春天给了鲜花一扇门,于是,在鲜花的争奇斗艳中,也填补了自己寂寞的空白;黑夜给了星星一扇门,于是,在星光的闪烁眨眼中,也融化了自己的冰清和肃穆;清泉给了鱼儿一扇门,于是,在鱼儿的惬意游弋中,也增添了自己的生机和情趣……常留一扇门,常存一片心。
‘双赢’不是问题。
”如习作《朋友》开头:“在我家的书桌上,放着一个漂亮的红绒布盒,里面放着几颗珍贵的红豆,它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
可是,我的这位可敬可亲的朋友却离开我走了,永远地走了。
”开头先以一件事物作喻,然后引起联想,再讲故事。
五.设疑式(悬念式)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悬念法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技法,旨在让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心情,而作者自己又不一下子捅出来,以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
如课文《第二次考试》的开头:“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
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
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
又如萧乾的《枣核》一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