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第四节常用浸出制剂

第3章第四节常用浸出制剂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包煎: 花粉类、细小种子果实类、药粉等体积小的中药,若 直接入煎剂,或浮于水面,或沉入锅底,需用纱布包 好与其他药同煎;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在煎煮 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附绒毛的药物,包煎可避 免绒毛脱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烊化: 烊化: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蜂蜜、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蜂蜜、饴糖 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减人汤液中烊化服用。 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减人汤液中烊化服用。 如若与方中群药同煎,不但使煎液黏度增大, 如若与方中群药同煎,不但使煎液黏度增大,影响其他成分 的扩散,胶亦受到损失。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后, 的扩散,胶亦受到损失。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后,冲入 汤剂中服用。 汤剂中服用。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三)制备方法
酊剂可用溶解、稀释、浸渍、渗漉等方法制备。 酊剂可用溶解、稀释、浸渍、渗漉等方法制备。 溶解法或稀释法:取药物粉末或流浸膏, (1) 溶解法或稀释法:取药物粉末或流浸膏,加规定 浓度的乙醇适量,溶解或稀释,静置,必要时滤过, 浓度的乙醇适量,溶解或稀释,静置,必要时滤过,即 得。 浸渍法: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有盖容器中, (2) 浸渍法: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有盖容器中,加 入溶剂适量,密盖,搅拌或振摇,浸渍3 入溶剂适量,密盖,搅拌或振摇,浸渍3~5日或规定 的时间,倾取上清液,再加入溶剂适量, 的时间,倾取上清液,再加入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 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加溶剂至规定量后, 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加溶剂至规定量后, 静置24小时,滤过,即得。 24小时 静置24小时,滤过,即得。 渗漉法:用溶剂适量渗漉, (3) 渗漉法:用溶剂适量渗漉,至流出液达到规定量 静置,滤过,即得。 后,静置,滤过,即得。
第四节:常用浸出制剂
第三章 浸出制剂
第四节 常用的浸出药剂
常见的浸出制剂 汤剂 酒剂 酊剂 流浸膏剂 浸膏剂 煎膏剂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一、汤 剂
(一)概述 定义:汤剂是指药材饮片或粗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 泡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亦称为“煎剂”。 汤剂主要供内服,少数外用于洗浴、熏蒸、含漱等。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多的一种传统剂型,目前中医 临床仍然广泛应用。(麻黄汤、四逆汤)
第三章 浸出制剂
次数:一般一服中药可煎煮2-3次,煎煮次数太少,提 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 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时间:多数药材在煎煮前应用冷水浸泡20-40分钟,主 要使有效成分溶解和浸出。煎煮时间应根据药材成分及 质地而定,一般来说治感冒的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 10分钟;滋补药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 性药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煎煮后应趁热滤 过,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
第三章 浸出制剂
酊剂与酒剂的异同点: (二)酊剂与酒剂的异同点:
酒剂: 酒剂: 相同点:均为含醇制剂、吸收迅速、具有防 不同点 酊剂: 酊剂: 腐作用 •无统一规定,验方、 无统一规定, 无统一规定 验方、 •有规定、可测定 有规定、 有规定 浓度 •浸渍法、渗漉法、 浸渍法、渗漉法、 浸渍法 稀释法、 稀释法、溶解法 •规定浓度的乙醇 规定浓度的乙醇 •杂质少、浓度高, 杂质少、 杂质少 浓度高, 不加矫味剂、 不加矫味剂、着色 剂 制法 溶剂 其它 秘方; 秘方; •多用浸渍法、少数 多用浸渍法、 多用浸渍法 渗漉法 •蒸馏酒 蒸馏酒 •杂质多、浓度低, 杂质多、 杂质多 浓度低, 可加矫味剂、 可加矫味剂、着色 剂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先煎:矿物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 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可打碎先煎30分钟, 再加群药;有的有毒中药要先煎1-2小时,久煎能减 毒或去毒;有的植物药只有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 到治疗作用。 后下: 后下: 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多的药材, 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多的药材,一般在中药即将 煎好前5 10分钟入煎剂;有的中药成分对热不稳定, 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剂;有的中药成分对热不稳定, 分钟入煎剂 不易久煎应后下。 不易久煎应后下。
第三章 浸出制剂
特点: 特点: 乙醇对药材中各成分的溶解能力因醇的浓度不 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性, 杂质较少,成分较纯净, 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性,故杂质较少,成分较纯净, 有效成分含量高、剂量小、服用方便,且不易生霉。 有效成分含量高、剂量小、服用方便,且不易生霉。
但乙醇有一定药理作用,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但乙醇有一定药理作用,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三)处方举例 麻黄汤的制备
9g 3g 6g 9g
[处方]麻黄 甘草 [制法]
先煎约15min
桂枝 杏仁
麻黄 甘草、杏仁 药渣
合煎
合煎15min
桂枝
煎25min
滤取煎液 即得
煎液合并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二、酒剂
(一)概述 定义:酒剂又名药酒,系用蒸馏酒浸提药材而制得 的澄明液体制剂。酒剂有时为了矫味或着色,可酌情 加入适量糖或蜂蜜。药酒多供内服,少数作外用,也 有兼供内服和外用。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 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 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
第三章 浸出制剂
3.煎药过程的掌握 3.煎药过程的掌握 火候:一般沿用直火煎煮法,沸前用大火(武火),至沸 后改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减慢水分蒸发,有 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用水:煎煮用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 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分发生 沉淀反应。水的用量一般为药材量的5-8倍,传统经验 是将药物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宜, 第二次煎煮超过药渣1~2cm即可。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四)处方举例
例:橙皮酊 处方] [处方] 橙皮(粗粉) 20 g 70%乙醇 [制法] 制法] 干燥橙皮粗粉20 g 加70%乙醇100 ml
置广口瓶中 密盖,浸渍3日 过滤
适量
共制100 ml
倾取上层清液 药渣挤出液 即得
过滤
滤液 70%乙醇至全量 静置24h
第三章 浸出制剂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另煎: 一些贵重申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可以另煎取 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如牛黄、三七、廊香、羚 羊角、朱砂等宜研极细粉加入汤剂中服用,或用汤剂 冲服。 榨汁: 一些需取鲜汁应用的药物,如鲜生地、生藕、梨、韭 菜、鲜姜、鲜白茅根等榨汁后,兑入汤剂中服用。竹 沥亦不宜入煎,可兑入汤剂中服用。
第三章 浸出制剂
特点: 酒有行血活络的功效,易于吸收和发散,因此, 酒剂通常用于风寒湿痹,具有祛风活血、止痛散 瘀的功能。 酒剂吸收迅速、剂量较小、组方灵活、制备简单、 易于保存。 但小儿、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病人不宜用。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二)制备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酒剂一般采用浸渍法、渗漉法或回 流法制备。 浸渍法:按浸渍条件不同有冷浸和温浸二种。 冷浸法用于定量溶剂的浸出,浸渍时间长。 温浸法则将药材装于布袋中,悬于酒上部,密闭,置于 水浴上低温浸取一定时间。 白酒浓度、用量、浸润温度和时间,均按各酒剂项下规 定为准。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二)制备方法
汤剂采用煎煮法制备。包括药材的加工、煎器 的选择、浸泡时间、煎煮次数和时间、入药次序 等几个方面。 1.特殊中药的处理 1.特殊中药的处理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 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 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 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古代对汤剂的应用十分广泛, 古代对汤剂的应用十分广泛,汤剂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常重要的地位。
汤剂最早记载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中 汉代张仲景,后世医学者称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唐宋以后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1600多 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113方中汤剂占有99方,可见汤剂 当时应用是很广泛的。
第三章 浸出制剂
注意事项: 1.生产酒剂所用药材,一般应适当加工成片、段、 块、丝或粗粉。 2.生产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原料。 3.酒剂应检查乙醇量。
第三章 浸出制剂
(三)处方举例 例:舒筋活络酒 处方: 木瓜45g ,玉竹240g,川牛膝90g,川芎60g, 独活30g,防风60g,蚕砂60g,甘草30g,桑寄生75g, 续断30g,当归45g,红花45g,羌活30g,白术90g,红 曲180g。 制法: 以上15味,除红曲外,其余木瓜等14味粉碎成粗粉,另 取红糖555g,溶解于白酒11100g中,照渗漉法,用红糖 酒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 渗漉,收集漉液,静置,滤过,即得。
第三章 浸出制剂
《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著, 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 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其中序有: “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 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 《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 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第三章 浸出制剂
2. 煎药器具的选择 砂锅: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 小;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并与中药中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一般认 为铜、铁质煎器不宜供煎药时使用。 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 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 用具。 搪瓷器皿和不锈钢锅: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 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异同点: 异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