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讨论比较(投影)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
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
见表: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
论,各小组代表交流
发言,共同完成表内
的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
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
能力。

初步学会正确地使
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微观分析验证旧知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

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
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分组活动。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借模型卡片的直观、形
象,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
析。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
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得出结论: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发生变化,
元素不发生变化。

借助卡片,通过有趣的拆
拆、拼拼,轻松得出结论。

打比方(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
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
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
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
素种类只有—百多种。

体会、感悟。

真切地体会物质的多样
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读法及写法: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10月日
________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第二课时)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