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技术操作要求规范全本

口腔技术操作要求规范全本

目录第一章牙体牙髓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隔湿技术 (09)第二节窝洞预备技术 (09)第三节牙髓活力测试 (11)第四节复合树脂修复术 (11)第五节脱敏治疗 (12)第六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应急治疗 (12)第七节间接盖髓术 (13)第八节根管治疗术 (13)第九节牙齿美白技术 (15)第二章牙周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菌斑、牙石的检查 (17)第二节牙周探诊 (17)第三节牙松动度检查 (18)第四节牙合与咬合功能检查 (18)第五节食物嵌塞的检查 (18)第六节牙周基础治疗技术 (18)一、菌斑控制 (18)二、洁治术 (18)三、龈下刮治术 (19)四、选磨法 (20)五、松牙固定术 (20)第七节牙周病手术治疗操作 (21)一、牙龈切除术和牙龈成形术 (21)二、翻瓣术 (22)三、牙周骨手术 (22)四、截根术 (23)五、牙冠延长术 (23)六、牙周维护治疗技术 (24)第三章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技术 (25)第一节金属预成冠修复术 (25)第二节乳牙活髓切断术 (26)第三节乳牙牙髓摘除术 (26)第四节年轻恒牙间接盖髓术 (27)第五节年轻恒牙直接盖髓术 (27)第六节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 (28)第七节乳牙急性根尖周炎的应急处理 (28)第八节年轻恒牙根尖诱导形成术 (29)第九节乳牙根管治疗术 (30)第十节保持器 (30)一、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 (30)二、全冠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30)三、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31)四、舌弓式间隙保持器 (31)五、Nance腭弓问隙保持器 (31)六、活动式间隙保持器 (32)第十一节活动矫治器 (32)一、活动舌刺矫治器 (32)二、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 (32)三、螺旋扩大器式或双分裂簧式活动矫正器 (32)第十二节乳牙拔除术 (33)第十三节窝沟封闭 (34)第十四节预防性树脂充填法 (34)第十五节全牙列牙合垫固定术 (35)第四章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普通牙拔除术 (36)第二节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 (38)第三节上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 (39)第四节牙槽突修整术 (40)第五节唇颊系带矫正术 (40)第六节舌系带矫正术 (40)第七节涎石摘除术 (41)第八节粘液囊肿摘(切)除术 (41)第九节舌下腺摘除术 (42)第十节下颌下腺摘除术及下颌下三角清扫术 (42)第十一节腮腺切除术 (43)第十二节颞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术 (44)第十三节下牙槽神经撕脱术 (45)第十四节唇部损伤清创术 (46)第十五节颌面骨骨折复位固定术 (48)第十六节上颌骨骨折骨间固定术 (49)第十七节下颌骨骨折骨间固定术 (50)第十八节皮脂腺囊肿摘除术 (51)第十九节颌骨囊肿摘除术 (51)第二十节舌肿瘤切除术 (52)第二十一节腭肿瘤切除术 (53)第二十二节唇颊肿瘤切除术 (53)第二十三节皮肤肿瘤切除术 (54)第五章口腔修复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嵌体 (59)第二节金属全冠 (60)第三节金属烤瓷冠 (62)第四节瓷全冠 (64)第五节桩核冠 (65)第六节树脂基托式可摘局部义齿 (68)第七节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71)第八节铸造固定桥 (73)第九节烤瓷固定 (75)第十节精密附着体义齿 (76)第十一节磁性固位体义齿 (77)第十二节全瓷固定桥 (78)第十三节全口义齿 (80)第十四节单颌全口义齿 (83)第十五节种植固定义齿 (84)第十六节单个牙种植义齿 (85)第十七节全口种植义齿 (86)第十八节种植覆盖义齿 (87)第十九节可摘式牙合重建 (88)第二十节固定式牙合重建 (88)第二十一节咬合板 (89)第六章口腔正畸专业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一般临床检查 (92)第二节 X线投影测量 (92)第三节记存模型 (93)第四节面、牙合像拍摄 (93)第五节粘结正畸托槽和附件 (93)第六节整平牙列(以方弓丝矫正器为例) (94)第七节排齐牙列(以方丝弓矫治器为例) (94)第八节关闭拔牙间隙(以方丝弓矫治器为例) (95)第九节磨牙关系的调整(以方丝弓矫治器为例) (96)第十节牙列保持 (97)第十一节牙合关系的精细调整(以方丝弓矫治器为例) (97)第十二节上颌快速扩弓 (98)第十三节口外唇弓 (98)第十四节前方牵引 (99)第十五节邻面去釉 (100)第十六节肌激动器 (100)第十七节功能调节器III型(FrankelIII) (101)第十八节双颌垫矫治器 (102)第十九节 Herbst矫治器 (103)第二十节合垫舌簧矫治器 (104)第二十一节上颌牙弓扩展矫治器(分裂基托矫治器) (104)第二十二节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器 (104)第二十三节上颌平面导板矫治器 (105)第七章口腔种植专业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口腔种植外科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 (106)第二节单个牙种植义齿 (107)第三节种植固定义齿 (107)第四节种植覆盖义齿 (108)第五节全口种植义齿 (109)第八章口腔颌面放射技术第一节根尖片 (111)第二节牙合翼片 (112)第三节上颌前部牙合片 (112)第四节上颌后部牙合片 (112)第五节下颌前部牙合片 (113)第六节下颌横断牙合片 (113)第七节数字化曲面体层片 (113)第一章牙体牙髓疾病治疗技术第一节隔湿技术【适应症】需进行牙体牙髓病治疗的患牙。

【操作程序及方法】1、棉卷隔离法用消毒棉卷置于患牙颊(唇)侧前庭沟处和(或)舌侧口底以隔离患牙。

2、橡皮障隔离法橡皮障隔离的方法有多种,常用以下方法。

(1)选择合适大小的橡皮障。

(2)根据患牙的位置,比照打孔标记版,用打孔器在橡皮障上打出对应牙齿大小的孔径。

(3)选择规格合适的橡皮障夹,使橡皮障夹弓穿过圆孔。

(4)用橡皮障夹钳撑开橡皮障夹,将橡皮障圆孔对准患牙套入,直到牙颈部。

(5)安装橡皮障架,固定和支撑橡皮障。

(6)在患者口腔和隔离区均需用吸涎器。

(7)对于邻面缺损面积大的病例,可采用玻璃离子或复合树脂做假壁封闭边缘。

【注意事项】1、简易隔离法中应尽可能将棉卷置于大唾液腺导管开口处。

2、简易隔离法有时可加用吸涎器。

3、橡皮障隔离法需要四手操作和吸涎器。

4、使用橡皮障时不能阻塞患者鼻部呼吸。

5、吸涎器管勿紧贴粘膜,以避免损伤粘膜和使管口封闭。

第二节窝洞预备技术【适应证】大多数需进行牙体充填治疗的龋洞。

【操作程序及方法】1.设计窝洞根据Black窝洞分类方法进行设计。

Black窝洞分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窝洞分类法,包括:I类洞:为发生在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包括磨牙和前磨牙的合面洞、上前牙腭面洞、下磨牙颊面合2/3的颊面洞和颊合面洞、上磨牙腭面合2/3的腭面洞和腭合面洞。

Ⅱ类洞:为发生于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备的窝洞。

包括磨牙和前磨牙的邻面洞、邻合面洞、邻颊面洞、邻舌面洞和邻合邻洞。

Ⅲ类洞: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包括切牙和尖牙的邻面洞、邻舌面洞和邻唇面洞。

Ⅳ类洞:为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包括切牙和尖牙的邻切洞。

V类洞:所有牙的颊(唇)舌面颈173处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包括前牙和后牙颊舌面的颈1/3处洞。

Ⅵ类洞:发生在前牙切嵴和后牙牙尖等自洁区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此类洞多见于有发育缺陷的牙。

2.开扩洞口及进入病变区病变较为隐蔽的龋洞,应首先开扩洞口,使视野清楚,便于操作。

3.去除大部分病变组织用挖匙和(或)慢速球钻去除龋洞大部分龋坏组织,洞底处的少量软化牙本质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4.设计和预备洞的外形要求包括所有病变部分并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

其基本要求为:(1)以病变为基础设计外形。

(2)洞缘必须扩展到健康的牙体组织。

(3)外形线尽量避开牙尖和嵴等承受咬合力的部位。

(4)外形线呈圆缓曲线,以减少应力集中,也利于材料的填充。

(5)邻面的颊舌洞缘应位于接触区以外,以利于清洁和防止继发龋。

5.建立抗力形根据抗力形预备原则,建立抗力形。

抗力形是使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获得足够抗力,在承受正常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窝洞的主要抗力形有:(l)洞深:窝洞必须要有一定深度,使修复体有足够厚度,从而具有一定强度。

洞底必须建立在牙本质上。

一般洞要求在釉质牙本质界下0.2~0. 5mm,但根据窝洞的部位和修复材料的不同,洞深也不一样。

(2)盒状洞形:底平,侧壁平直与洞底垂直,点、线角圆钝的盒状洞形是最基本的抗力形,它使咬合力均匀分布,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3)阶梯的预备:双面洞的合面洞底与邻面洞的轴壁应形成阶梯,髓壁与轴壁相交形成的轴髓线角应圆钝,邻面的龈壁应与牙长轴垂直,并要有一定深度,一般不得<lmm。

从而分散合力和保护牙髓。

(4)去除无基釉和避免形成无基釉:无基釉缺乏牙本质支持,在承受咬合力时易折裂,除前牙外,一般情况下都应去除所有无基釉。

同时,窝洞预备时侧壁应与釉柱方向一致,防止形成无基釉。

(5)薄壁弱尖的处理:薄壁弱尖是牙的脆弱部分,应酌情降低高度,减少合力负担,防止折裂。

6.预备固位形固位形是防止修复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窝洞的主要固位形有:(1)侧壁固位:最基本的固位形,即有足够深度,呈底平壁直的盒状洞形。

(2)倒凹固位:倒凹是在洞底的侧髓线角或点角处平洞底向侧壁牙本质做出的潜入小凹,充填体突人倒凹,形成洞底略大于洞口的形态,从而防止充填体与洞底呈垂直方向的脱位。

倒凹一般做在牙尖的下方。

(3)鸠尾固位:多用于双面洞,借助于峡部的扣锁作用防止充填体从与洞底呈水平的方向脱位。

鸠尾预备的要求包括:①鸠尾大小与邻面缺损大小相匹配,使修复体受力时保持平衡;②鸠尾要有一定深度,特别在峡部,以获得足够抗力;③鸠尾预备时应沿合面的窝沟扩展,避让牙尖、嵴和髓角;④鸠尾峡的宽度一般在后牙为所在颊舌尖间距的1/4-1/3,前牙为邻面洞舌方宽度1/3 -1/2;⑤鸠尾峡的位置应在轴髓线角的侧,合面洞底的合方。

(4)梯形固位:邻合洞的邻面预备成龈方大于猞方的梯形,防止修复体从与梯形底边呈垂直方向的脱位。

7.预备辅助固位形根据窝洞的情况决定并预备辅助固位形。

辅助固位形包括邻面的固位沟、龈壁的固位槽等。

8.修整窝洞壁检查洞侧壁龋坏是否已完全去净,洞底残存的少量龋坏是否完全去净;抗力形和固位形是否符合要求;洞外形是否圆钝,洞缘釉柱是否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

9.清理窝洞彻底清洗窝洞,除去窝洞所有碎片和残屑,检查有无残存感染牙本质、无基釉及任何不利于修复的情况。

【注意事项】1.备洞时应在用气雾冷却的情况下间断操作。

2.备洞时不能向髓腔方向加压,以防止意外穿髓。

3.不能为了增加修复体的强度而过度加深窝洞,降低牙的抗力。

4.抗力形和固位形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窝洞的部位、大小、窝洞涉及的牙面数、咬合力的大小和不同的修复材料而定;抗力形和固位形可同时预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