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褐斑的诊疗

黄褐斑的诊疗

写在课前的话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常对称分布,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淡褐色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多认为可能与种族、遗传、内分泌、紫外线照射、情绪变化、微生态失衡、口服避孕药等多种因素相关。

某些慢性病,如妇科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内脏肿瘤等患者中也常发生本病。

一.黄褐斑的诊疗标准与分型
(一)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女性多发;
4.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
5.无明显内分泌疾病,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黄褐斑临床分型
1.按皮损发生部位分为4 型
(1)蝶形型:皮损主要分布面颊部,呈蝶形对称性分布;
(2)面上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和颊部;
(3)面下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下部、口周和唇部;
(4)泛发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

2.按病因分为2型
(1)特发型:无明显诱因可查者;
(2)继发型:因妊娠、绝经、口服避孕药、日光照射等原因引起
者。

根据黄褐斑的疗效判定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是黄褐斑基本
治愈的标准之一
B.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表明黄褐
斑疗效好转
C.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表明黄褐斑
疗效显效
D.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表
明黄褐斑疗效稍微有点好转
正确答案:B
解析:黄褐斑疗效判定标准中,基本治愈:(1)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2)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
≥0.8;显效:(1)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2)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1)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 颜色变淡;(2)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1)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 %,颜色变化不明显;(2)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故选择选项B。

(三)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1)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2)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
显效:(1)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 %,颜色明显变淡;(2)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
好转:(1)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 %, 颜色变淡;(2)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无效:(1)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 %,颜色变化不明显;(2)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四)皮损评分方法
皮损面积评分:0 无皮损;1 面积<2cm2;2 面积2~4 cm2;3 皮损面积>4cm2;皮损颜色评分:0 正常肤色;1 淡褐色;2 褐色;3 深褐色。

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

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

思考:黄褐斑的治疗都有哪些办法?疗效应该如何评
定?
二、黄褐斑的治疗
(一)治疗目的
1.使病损部位的颜色恢复正常。

2.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影响黑素的代谢及转运等环节。

(二)治疗的主要途径
1.黑素细胞选择毒性药物;
2.抑制多巴色素互变酶的活性;
3.促进色素的吸收代谢;
4.活血化淤中草药;
5.清除自由基;
6.调节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的活性;
7.防止紫外线的晒黑作用;
8.生物制剂。

(三)治疗选择主要考虑因素
治疗措施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病程、型别、发病诱因、伴发疾病等。

关于黄褐斑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C主要能阻止多
巴的氧化,抑制黑色素
的合成
B.灵芝多糖:提高机体
免疫力,提高机体耐缺
氧能力,消除自由基
C.谷光甘肽抑制过氧化
脂质,抗菌及抑制多巴
色素互变酶活性的作用
D.山茱萸对酪氨酸酶及
黑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谷光甘肽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抑制黑素的形成。

(四)治疗细则
1.全身治疗
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主要能阻止多巴的氧化,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维生素E降低过氧化脂质。

两者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用。

谷光甘肽:三肽化合物,作为抗氧化酶的辅酶或参与酶,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

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抑制黑素的形成。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茶多酚:茶多酚为茶叶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是结构中
的羟基氢在起作用。

口服0.2g,每日3次。

碧萝芷:松树皮提取物,其抗氧化作用远胜过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并能促进维生素C再循环及维生素E的再生,增强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阻抑紫外线等。

灵芝多糖: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消除自由基。

羟基白藜芦醇:红葡萄皮中提取物,具有褪色、抗氧化等作用。

原花色素:葡萄籽提取物,抗氧化作用为胶原蛋白、维生素E、维生素C的20倍以上。

川芎嗪:使黄褐斑患者血清LPO含量降低,血清SOD含量明显增加。

每日用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一疗程。

祛斑素:中药山茱萸的有效成分,祛斑素对酪氨酸酶及黑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作用浓度呈平行关系,既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

2.外用药治疗
甘草黄甙:是一种油溶性甘草提取物,以0.1%的浓度,每天使用3次,连用4周,可明显亮洁皮肤。

用甘草的提取物制成霜剂,外用治疗黄褐斑、老年斑均获得显效。

甘草黄酮:甘草中提取的纯生物的天然美白剂,它具有抗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过氧化脂质,抗菌及抑制多巴色素互变酶活性的作用。

维甲酸:主要通过调节黑素细胞功能,减少黑素体输入角质形成细胞,同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形成。

氢醌:主要是阻断被酪氨酸催化的从酪氨酸到多巴的过程,以影响黑素的合成,常用2%~3%氢醌霜,氢醌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且与浓度相关,浓度愈大,刺激性愈强。

壬二酸: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素的生成,达到脱色素作用。

N-乙酰-4-s-半胱胺酸酚:新的脱色素化合物,用4%的N-乙酰-4-s-半胱胺酸酚治疗黄褐斑,经过2~4周的局部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

熊果甙: 外用3%熊果甙霜剂或洗剂,每日2次,有效率为71.4 %。

曲酸: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抑制黑素的形成,可单独或联合维甲酸、羟基乙酸等使用。

果酸:有加速皮肤更替作用,低浓度有降低表皮粘合力作用,高浓度能引起表皮松解,通过创伤和表皮再形成能去除色素沉着和表皮损伤。

一般用10 %的浓度。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VC-PMG)10 %VC-PMG霜外用治疗黄褐斑取得很好的疗效。

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可达到祛斑的效果且长期使用色斑逐渐变浅,每日两次涂于色斑处。

3.中医中药
(1)常用消遥散、知柏地黄汤、柴胡疏肝散、六味地黄丸、养血疏肝丸等。

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桃红四物汤均可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并建议用茯苓、山药、山茱萸加上白术、白鲜皮、白芷组成复方制剂治疗黄褐斑更有效。

(2)中药疏肝理脾、化瘀消斑。

方剂:玫瑰花、丹参、 陈皮、柴胡、当归、茯苓、青皮、白芍、甘草。

4.物理治疗
分次光热疗法(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FP):是一种1550 nm的通过铒释放出激光束,可以用来治疗黄褐斑。

YAG激光:铒:(Erbium)YAG激光,波长为2.94 毫微米,能量5.1~7.6J/cm2,治疗黄褐斑有效。

强脉冲激光联合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混合性色素沉着异常,观察期间患处皮损首先给予强脉冲激光治疗每3~4周一次,然后在强脉冲激光治疗后或者一周内给予低能量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

5.防护
(1)防晒:黄褐斑发生及加重与日光相关的患者占71.5 %,防晒
对黄褐斑患者显得非常重要。

(2)好心情:黄褐斑的发生与加重和情绪或劳累相关的患者占54.5%,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舒畅,劳逸结合是黄褐斑患者应注意的问题。

(3)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患黄褐斑的危险性在逐渐降低。

(4)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

(5)药物过敏和化妆品过敏为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敏感性皮肤的患者,化妆品的选择和正确使用显得更为重要。

(6)女性采用放环避孕为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黄褐斑患者选用避孕方法时要引起重视。

面部色素斑种类颇多,如黄褐斑、雀斑以及各种激素引起的后遗症色斑等,其中以黄褐斑较为常见。

黄褐斑
是成年妇女常患疾病之一,发病因素复杂。

目前西医常
采用氢醌、N-乙酰-4-硫-半胱胺基酚、维甲酸,
壬二癸酸、VC、VE及生物、理化疗法,具有一定疗
效;中医则采用中药面膜疗法及药物、针灸及其相互结
配合疗法,收到较为明显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