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填空,论述,简答,附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填空,论述,简答,附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27.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气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行程单白色固态的结晶物。

28.低—未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为低熟油。

29.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30.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31.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

32.控制储量:在特定煤田、油气田一定范围内,在预探阶段完成后,初步探明了能源矿藏类型,矿体形状(含煤或油气面积、厚度倾角),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地质储量。

33.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取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34.煤型气:指腐殖行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

35.异常高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地层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高地层压力36.区域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拗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该层。

37.凝析气藏:在产层中具有逆蒸发现象的气藏及油藏的含气部分称为凝析气藏。

38.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能使偏光面旋转一定角度的特性。

40.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1.油型气:系指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于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凝析性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44.地层不整合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而成的圈闭45.地层超覆圈闭: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案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圈闭。

46.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7.煤型气:煤层中所含有的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

52.含油气盆地:指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54.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55.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56.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57.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成熟度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大量向油气转化,此时的温度称为是石油门限温度58.门限深度:有机质开始大量转换为油气的深度59.石油窗: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0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03.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05.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指各种油气运移通道在空间上构成交织状的结构。

10.岩性圈闭: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

12.排替压力: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润湿相流体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13.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固态气体水合物:气体分子被天然封存在水的冰晶结构中,是低温高压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固态产物。

16.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指由于水体的渐近在原来沉积了较好的砂体的上方再超覆沉积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17.油气藏的充满系数: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18.次生油气藏: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二.填空题: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

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运移的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6、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物性封闭,超压封闭,高烃浓度封闭。

7、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8、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高,Ⅰ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脂肪族直链结构,其生烃能力最强。

9、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

其中,渗滤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

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区向流体势的低区运移。

10、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聚集的机理存在充注作用和混合作用或它们的共同作用的假说(模式)。

11、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差烃源岩。

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

12、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构造-地层及岩性-地层所形成的复合圈闭等种类。

“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属于地层不整合类型。

13、同一储层的系列圈闭中,油气按密度(比重)发生差异聚集现象是指离烃源岩区最近的圈闭聚集天然气,然后聚集石油,离烃源岩最远的圈闭为水。

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沿离开烃源岩区距离增加的方向系列圈闭的溢出点海拔高度依次增大。

14、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同位素比值δ13C1比油型气的δ13C1高;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天然气的δ13C1 增高。

15、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

三.简答及论述: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答:①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

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

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②热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

(2分)③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2分)④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

(2分)2.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答:(一)必备条件:(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存在联通的圈闭,且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的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净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二)聚集特征特征: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三)意义油气差异聚集的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规律,可以预测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点为气藏,斜坡部位为油气藏。

指明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减少盲目性。

(二、三参照长江大学考试题答题要点)3.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答:①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