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复习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民俗”复习微写作训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

(150字左右)要求:对象明确;抒情真实自然;语言精练得体【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民间把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故春节有辞旧迎新之蕴含。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故春节有除秽祈福之说。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新年寄语,也就是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故春节又有举家团圆、吉庆祥和之意。

待初一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戚、看朋友、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参考答案】案例1、托物抒情又是一年春节到,我被这辞旧迎新、举家团聚、围席欢谈的欢愉氛围所深深感染:听,那带着脆响的爆竹,祛除了旧年的沉秽,送来了新年的吉庆;看,那艳红逼眼的桃符,驱散了过往的烦忧,兆示了来年的安泰;闻,那满盘腾香的饺子,寓意着岁月的更替,包裹着团圆的幸福。

这红火、热闹的春节啊,寄托着中国人怎样不老的情愫……(149字)案例2、借事抒情又逢新年爆竹声,窗外灯火通明,烟火绚烂。

亲爱的姥姥,您还好吗?因为高三学业紧张,今年我不能回老家看您了,可是您的爆竹一定要备全了呵。

还记得幼时的我被您牵着去买爆竹,贪玩的我总是要买许多许多,您为了让我高兴,都一一答应下来;还记得幼时的我是那么莽撞,一次不小心让爆竹炸到了手,痛得直叫唤,而您牵着我,眼中满是自责的泪花。

姥姥,孙儿现在已长大,不需要您那么费心了。

我希望明年能回老家,牵着您的手,跟随您蹒跚的脚步,一起去听那热闹的爆竹,看那美丽的烟花……【元宵节文化内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说起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坊间流传的两首童谣做了很好的揭示。

其一云:“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

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其二云:“元宵节,闹花灯,人们个个都欢腾。

大街小巷做花灯,满街都是红灯笼。

”前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祈生意蕴,后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狂欢精神。

祈生,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

祈子盼的是人丁兴旺,祈年盼的是庄稼丰收。

元宵节的祈子活动总是与灯联系在一起。

这一方面与灯火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有关,一方面与“灯”与人丁的“丁”音相近、形相似有关。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元宵节中的狂欢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规范的一系列颠覆和突破来实现的。

辛弃疾《元夕》词一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以说明南宋都城临安元宵节活动的丰富多彩。

总之,元宵节的夜晚是被皎洁如轮的圆月、异彩纷呈的烟火、千姿百态的花灯照亮了的,元宵节的街衢是被杂陈的百戏、精妙的歌舞、游观的人群充实了的。

中国诸多传统节日中再没有一个节日像它这样流光溢彩,声色交映。

【清明节文化内涵】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

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端午节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什么?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端午节就是买回粽子尝尝鲜。

粽子到处可以买到,而诸如艾叶、菖蒲、香包这些端午节民俗用品却很少看到。

其实,端午节具有两大很有内涵的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

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就一直存在于端午节的习俗之中。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为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湿热的夏季非常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无法完全避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

因此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护卫生命。

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此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东汉以后,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而是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