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作者:易晓岑来源:《广东科技》 2015年第14期易晓岑(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40)摘要:质量管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在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首先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作用及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要想更好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应做的工作。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意识;全员;竞争力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迅猛,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不把质量提到最优,企业就没有出路。
在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下,企业要想获取更高远、更长久的利益,必须寻求更完善、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及控制手段,以最佳的质量成本满足用户的要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
它强调真正好的管理,应当从识别顾客需求开始,通过对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的把控,确保顾客对最终到手产品感到足够的满意,从而达到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全面质量管理即是这样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其核心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和方法进行系统管理。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质量管理的优势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
中国质量管理创始人刘源张院士一生致力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及发展工作,他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在当代的新发展,后来成为国家工业繁荣的重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性。
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能有效改善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其精神实质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建立起一套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TQM的创始人美国质量大师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将其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与早期的质量管理理念相比,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提升了质量管理的高度,摒弃过去认为质量管理仅仅是质量部门的工作这一观点,强调质量管理全员参与;二是强调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认为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与质量有关,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问题,就要求企业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管控,确保质量控制的全面性、有效性;三是强调要在质量管理中充分运用科学的程序及方法,广泛采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TQC工具等。
四是提出以预防为核心,以“持续改进”为主导思想,要求企业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
2 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我国自1978年推广“QC小组”,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但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上,与美国、日本等质量管理先进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总体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意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管理意识在企业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企业把“质量就是生命”喊得震天响,而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尤其当质量管理工作和公司经济利益产生冲突时,往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当前,企业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全面质量管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质量管理只是质量部门、生产线工人和检验人员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没做到位也都是这些部门及人员的责任。
二是仅仅注重产品质量,而忽视了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也是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事实上,只有全过程的管理得到了重视和提升,顾客满意度才能相应地提高。
三是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真正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实质,认为生产经营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做好产品检验就万事大吉。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只是形式主义,是用来应付外审的工具,甚至会因为生产进度而牺牲产品质量管理,觉得保住交货期最重要,将进度要求凌驾于质量管理之上。
2.2 质量管理过程缺乏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领导管控等基本职能,和一系列主要功能如调研、策划、协调、沟通、监督、考核、培训、营销等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有机体。
其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分别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然而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往往被认为是质量部门的事,企业各部门、各阶层都未形成“人人都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相关方”的意识,致使全面质量管理仅仅存在于纸面上,难以落到实处,更无法真正贯彻到管理活动中去。
2.3 质量体系贯彻执行不到位随着建立质量体系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取得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体系,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企业的质量文化并未随之改变,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没有科学的认识,往往使得许多体系文件难以执行,变成一纸空文,很多员工还把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记录填写等当作包袱,甚至敷衍了事。
3 企业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应做的工作3.1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不是组织中某个部门员工的工作,而是与组织内部所有员工都息息相关的事。
而领导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质量意识。
因此,领导者自身应当首先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通过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员工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其次要强化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员工明确质量责任,提高质量意识。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的质量标准、质量要求及质量责任,并逐一细化,形成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落实到个人。
同时建立明确的考核机制,把工作质量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岗位晋升、技术职务评聘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实行质量否决权,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奖惩。
第三,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宣传、培训和岗位教育等,让员工理解、接受,把“质量第一”的理念根植于员工的意识中,在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意识,确保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健康、有序的开展。
3.2 建立并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载体,它贯穿于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建立一套成熟、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内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运作。
质量体系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质量体系文件的执行、质量目标的实现,在运行中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并不断优化。
这一过程需要依靠严密而完整的组织机构来把控,该机构应能充分体现对各项质量职能的有效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不同,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必须围绕和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确定质量环。
质量环是产品从立项、设计制造到使用(售后服务)全过程中,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其每个阶段都包含若干直接质量职能和间接质量职能活动,通过这些质量职能活动的综合作用来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每个企业都有特定的产品对象,而质量环是基本保持不变的。
②明确和完善体系结构,使质量体系文件化。
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及其生产经营特点,选取适当的体系要素,确定质量保证的程度和适用范围。
在明确了基本框架后,还必须将所采用的各项质量要素要求及具体工作流程用系统化的质量体系文件加以明确,同时确保这些文件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与执行。
③定期开展质量体系审核与复查。
审核及复查主要是为了对现有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由此建立的质量体系的适合性进行评价,以促进其持续改进。
3.3 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有些企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体系认证的标准并取得了证书,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谓标准,通常在一定时间范畴内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是对企业更高的要求。
取得认证,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满足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是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对人、机、料、法、环、测等多个环节的全面控制,在流程的衔接上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
因此,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尤为重要。
首先,企业中必须确立一个综合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对企业各方面的职能进行管控、协调,以最低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其次,应当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确保各部门协调顺畅、高效,从而保障全面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
3.4 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效益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通过提高工作质量,进而推动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满足顾客、提高效益的目的。
企业科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无谓的材料消耗,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顾客满意度增强了,不仅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保证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也能随之增强,企业才会良性、长久地发展下去。
4 结语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意义重大。
同时也应该看到,让企业真正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不仅关系到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还包括对产品的交付、运输、售后服务(如顾客抱怨、投诉的响应时间)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
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科学、高效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要着眼于企业管理理念、流程、方法、培训系统的改进之外,对企业文化、企业的质量观、价值观等也应有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1]黄怡.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全面提升质量的对策[J]. 兰州学刊,2004(4):221-222.[2]孙吟. 试论全面质量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推行[J]. 经济师,2001(9):174.[3]张利静,闫铁建. 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1):126-128.[4]徐新凤. 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 石河子科技,2002(1):24-25.作者简介:易晓岑(1985-),女,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