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活着》500字读后感作文《活着》简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的命如草芥。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活着》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一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
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
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
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
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
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
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
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
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
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
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
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
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
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
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
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
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
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
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活着》读后感二古时有苏东坡,今有“福贵”。
他俩同样有悲惨的人生,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作者余华在乡下偶然见到了福贵,得知了他的悲惨:本为地主家的儿子,但因骄傲,把自己的地位挥霍成农民。
又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这一大家子人的一一逝去,与任何人相比,他真的都特别悲惨。
北大的女学生刘媛媛曾说过“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不平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的优越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
”对呀,世界的确很不公平,但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逆流而上,逆袭,从丑小鸭变为白天鹅。
虽然命运不在我们手里,但我们有毅力,有双手,从平凡变为不平凡是个过程,虽然过程艰辛,但只要努力重点县你会超越的。
要借助身边的“梯子”,一步一步登天,登上人生之巅峰。
梯子,就是你现在作为学生拥有的知识,才能及多元素的结合。
看,福贵即使经历再多,他依旧活着,依旧走在人生的路上,而你又有什么资格放弃呢?像《蜗牛》里唱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相信自己,所有的挫折,也都只能是垫脚石。
《活着》读后感三读完《活着》,我只想说“我们或许没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里,但是我也庆幸,我没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里。
”整部小说真实的可怕向我展示了生活到底能有多惨,在这么惨的生活之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我真的很讨厌他对人物生活的编排,看惯了喜剧的我,对余华如此真实的笔触下所描写的惨淡的生活感到害怕,每当人物产生了希望,作者却让希望破灭,将希望捏碎,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惨淡的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整部小说没有《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苦尽甘来,快意恩仇的洒脱,也没有《哈姆雷特》中王子对生命的解读,以及大仇得报后内心的无谓杂陈,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没有传奇的色彩,没有奋起的反抗,唯有在压抑的氛围中,对“生”的渴求,全文的氛围就仿佛是风暴来临的前夕,沉闷,压抑的可怕,也许下一秒,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在我看来,看完这本书后,除了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下眼泪外。
也让我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下去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也不想切身体会,所谓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到底有多难。
活着很简单却又很难,如果你在乎“活下去”那么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在乎“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对于福贵来说,寻死比活着简单千万倍,到最后,即便只剩一只老牛,他依然选择了活着。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短短两个字给予了人生最简短的总结,也赋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气。
就像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者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起码以我现在的理解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层的艰难。
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我想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更让人,热血澎湃。
《活着》读后感四这本书题为“活着”,写的却是“死亡”,这是一部为内心而写的著作,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苦难后依旧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故事讲述了男主角福贵儿的一生。
福贵儿年轻时沉迷于吃喝嫖赌,一言不合就打媳妇儿家珍。
有一天,家产被败光了,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
亲爹被气死了,家也被人夺了。
福贵儿终于洗清革面,怀着儿子的媳妇儿却被岳父接回了城里,后来又带着儿子有庆回来了。
娘生病了,福贵儿去城里买药被国民党抓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活了下来,遇到解放军,回了老家。
回家后娘死了,女儿病成了哑巴。
(看到这里,我以为作者会写龙二霸占他的妻子之类的,不仅没有,反而龙二的结局出乎意料)福贵儿回来后,土地改革开始了。
龙二因为不肯分田产,被枪毙了。
福贵儿很是感慨,如果当初他没有输光家产,现在死的就是他了。
到这里,我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没想到,现实永远没有更惨,只有最惨,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活,家里负担加剧;政策变化,家里越来越穷;曾经的战友成了县长,却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有庆(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输血,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死于生产;女儿死后,妻子家珍不久于世;年幼的外孙被接到乡下与自己同住,自己年迈贫穷,生活艰苦,让孙子死于吃豆子撑死。
多年以后,年迈的福贵儿牵着他年迈的老牛,哼着欢快的小曲儿,给在乡间收集歌谣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
本书故事篇幅并不长,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看到结尾,我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能我内心在期待某种逆风翻盘,从始至终故事却都在朝着反方向发展。
可能越是穷苦的人才越能体会到这种与生活作斗争的辛酸,和灾难降临时无能为力的苦楚。
曾经我因一些生活琐事与朋友争吵,看完这本书再去回顾那些琐事,与生死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曾经我所坚持并奉为真理的“对”与“错”是否局限了我的眼界与格局?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会放下,学会宽容,学会柔和。
《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当做富贵儿去历经沧桑后,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经经历的一切,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激未来将创造的一切!《活着》读后感五今天用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我看完了余华的《活着》,从晚修开始,到回家看完并写这篇读后感,已经是12点多了。
听到《活着》这本书的名字是在历史课上,后来便买了这本书。
买了已经有几天了,一直没看,直到晚修,没有想到我会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之前初中的时候有看过余华的《兄弟》,起初给人有种些许可笑的感觉,可看到最后总有点莫名的伤感。
开篇简单粗暴的言语总会让人觉得意味深刻,这样比起其他小说似乎会使人更感兴趣。
但内容总会让我怀疑这样的作品也能够出版?删减应该是存在的,但即使有删减内容也仍让人觉得太过黑暗。
同样这本《活着》也不例外,越看到后面,竟会让我眼眶盈着泪水。
内容的确是活着,只不过是活剩一个人罢了。
故事的时期大致是从国共内战到改革后的包产到户,开头和结尾的关联也让我感触深刻。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起初是个代传代的大地主,却栽在了他这一代。
看到他把家产败光后也很容易想到,这在后面土地改革中是救了他命的原因。
果不其然,后面也这样写到了。
也是把家产全都败光后,他才开始关心起家人,这也算是个社会现象吧。
福贵他爹被他活活气死,妻子也被丈人接回家去,家里只剩女儿和母亲。
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没过多久就回到了福贵家。
可他后来去城里请郎中,还被抓去当壮丁,等到快解放了才被解放军救下回到了家。
母亲早已过世,后面读小学的儿子也因献血而失血过多死亡,女儿也因生子死亡。
后来妻子、女婿、外孙相继死亡。
最后他买了头待宰的老牛回家陪他耕地,他给牛起了和他一样的名字——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