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象法解“相遇”问题
某某 邓有鸿
v-t 图象运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
利用v-t 图象分析物理问题思路更清晰,可使分析过程更巧妙、更灵活。
但是不少同学在刚开始利用v-t 图象处理问题时,经常看不透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将图线与物体的运动轨迹相混淆。
以至于不能实现运用图象解题的目的。
下面来看两道例题,请你从中体会图像法的特点和妙用。
例l. 如1图所示,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s ,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v 1,加速度a 1做匀加速运动,乙以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2做匀加速运动,下述情况可能发生的是(假定甲能从乙旁边通过互不影响)( )
A. 若21a a =,则能相遇一次
B. 若21a a >,则能相遇两次
C. 若21a a <,则可能相遇一次
D. 若21a a <,则可能相遇二次 解析:我们画出满足题意的t v -图象。
两物体相遇的条件是在开始运动到某一时刻的时间段内,甲图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甲S 和乙图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乙S 满足关系s S S +=乙甲。
图A 对应21a a =的情况:两条图线平行,一定存在唯一的1t 时刻,使阴影部分面积为s 。
即在1t t =时相遇一次,A 对。
图B 对应21a a >的情况:甲图线的斜率大于乙图线的斜率,一定存在唯一的2t 时刻,
阴影部分面积为s 。
即两物体仅在2t t =时相遇一次,B 错。
图C 对应a 1<a 2的情况:若在两条图线的交点对应的时刻t 3两物体相遇(速度相等),即图中△AOC 面积为s ,则仅相遇一次。
若△AOC 的面积小于s ,则甲、乙不可能相遇。
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大于s ,则可能相遇两次。
如图C ,图中四边形ABEO 的面积等于S ,在0~t 4时间内,甲在后乙在前,v 甲>v 乙,甲追赶乙,距离逐渐减小,在t 4时刻甲、乙相遇。
在t 4~t 3时间内,甲在前乙在后,二者距离越来越远。
t 3~t 5时间内,仍是甲在前乙在后,但v 甲<v 乙,乙追甲,距离又逐渐减小,到t 5时刻甲、乙再次相遇。
此后,乙在前甲在后,v 甲<v 乙,两者距离一直变大,不可能再相遇。
图中S △BCE 为第一次相遇后到两者速度相等时,甲超过乙的距离,S △FCD 为从t 3起乙追上甲的距离。
显然,S △BCE =S △FCD 。
由上可见A 、C 、D 均正确。
如果物体做折线运动,因其各部分分别也是直线运动,因此在只考虑速率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画出速率—时间图象帮助解题,图中每段折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与时间轴所夹面积表示路程。
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2. 如图3所示,在竖直平面内,两个质量完全一样的小球,从A 分别沿光滑的矩形轨道a 管和b 管由静止滑下,设两种方式到达C 点时的速率相同,且四段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满足BC AD DC AB a a a a =<=,若B 、D 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试比较两球用时的长短。
解析:沿a 管滑下的小球,由于a AB <a BC ,则在速率图中AB 段图线的斜率比BC 段图
线斜率小;沿b 管滑下的小球,由于a DC <a AD ,它的速率图线在AD 段斜率(与BC 段相等)比DC 段斜率(与AB 段相等)大。
由于两球滑到底端时速率相同,两球的速率图象如图4所示。
显然两球的路程相等,即在速率—时间图象中两条速率图线与各自相应时间轴所围“面积”应相等,因此必有t a >t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