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031期:脊椎骨巨细胞瘤
女性,24岁。
腰痛多年,伴右下肢不适。
PE:L4-5、L5-S1棘突压痛,右侧直腿抬高50°阳性。
A.T1WI矢状面;
B.T2WI矢状面;
C.压脂T2WI矢状面;
D.T2WI 横断面;
E.HE×100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
图A:T1WI矢状位,图B:T2WI矢状位,图C:T2WI 压脂增强。
图D:T2WI平扫横断面。
S1-2椎体呈膨胀性骨质破坏,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以稍高信号,病灶信号较均匀,T2WI 压脂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小片状低信号。
病灶边界清晰,大小约7.3cm×3.3cm×4.5cm,椎弓亦见受累。
相应位置椎管变窄。
术中所见:
S1-2椎体骨质破坏,见膨胀性肿块,质脆、易碎,包膜尚完整。
病理结果:
(骶骨)送检6cm×4cm×2cm碎组织,切面灰白,质软,带部分骨组织。
镜下:短梭形细胞构成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密集,伴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约10个/10HPF;瘤组织内散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见少量多核巨细胞,小灶反应性骨组织形成。
形态学考虑为骨巨细胞瘤Ⅲ级(图E)。
分析与讨论:
骨巨细胞瘤的发病高峰年龄是20~40岁。
没有性别倾向,但脊椎的骨巨细胞瘤好发于女性,尤其是骶骨,以S1-2椎体为多,脊柱其他部位较少见。
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
理论上是肿瘤属良性,但具有侵袭性,可侵犯整个椎体至骨皮质,但一般不会穿破骨膜。
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的脊柱病变。
MR表现信号不均匀的多房囊性肿块。
因肿瘤经常含有血液的降解成分和(或)密集的细胞成分,在
T2WI上为低信号。
椎体骨巨细胞瘤不完全切除可导致恶变,部分病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鉴别诊断:
①脊索瘤:发病高峰在50~60岁,病变部位以骶尾部为好发。
肿瘤内含有液性或凝胶状黏液样物质(与新旧出血相关)及坏死区。
因含多种成分,大多数病变MR表现为不均匀信号。
T1WI上为等信号,T2WI上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可以从轻度强化到明显强化。
经常可以看到内部的分隔和环绕的低信号包膜。
②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见于青少年,80%在20岁以前发生。
女性多见。
最常累及腰骶段椎体,MRI的典型表现是多房且伴有液-液平面的病灶。
有时有分隔和小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