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屠宰检疫要点及卫生处理研究
摘要:本文就牛屠宰检疫的要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提出了其有效的卫生处理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关键词:牛;屠宰检疫;要点;卫生处理
1牛屠宰检疫的要点
1.1 屠宰前的检疫要点
在屠宰之前通过对牛进行仔细检疫,可及时发现病牛,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有效减少病毒性传播,避免造成资源性污染。
1.
1.
1.
对受检的牛群进行查证验物
对于待检的牛群,应当安排具有一定资质,且相关证明齐全的机关单位进行检疫防疫。
正式检疫时,应仔细核对牛群的数量,认真询问运输情况,并充分了解饲养状况。
如果牛群一旦证明不合格,或存在证物不相符的情况,就需按规定接受补检或重检,只有建议合格后,方可进行屠宰。
1.
1.
1.
检疫方法
对于待屠宰的牛群,通常采用个体检查或群体观察的检疫方法,通过提前观察发现疑似病例,然后再展开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其中,个体检查主要采用看、摸、听以及检等方法,看牛的肢体、器官、精神状态、分泌物以及粪便等情况;抚摸并感受牛的体温,身体的弹性及硬度;听牛的呼吸或咳嗽等状况;检查牛的脖颈、淋巴及眼结膜的状况,同时检查其体温、心跳、呼吸频率、排泄的动
作及排泄物的状态等。
群体检查则指的是在牛群出现群体性的疾病后,仔细观察
其饮食及精神状态,并将出现异样的个体对象及时挑选出来进行个体检验。
1.2 屠宰后的检疫要点
屠宰前的检查只能发现部分存在异样临床表现的病牛,如果牛处于潜伏期,
或是症状不明显,那么就难以区分开来。
因此,为从源头上阻止病态牛肉的流出,抑制疫病的传播,还应在屠宰结束后对牛群进行检疫[1]。
①对于屠宰后的牛肉,
首先检查其头部,仔细观察下颌处的淋巴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咬肌寄生虫。
触摸
时如果发现存在异样情况,需立即切开展开细致的病虫检验。
②结束头部检查以后,认真检查牛内脏及器官的色泽、硬度、大小、形状以及弹性程度等。
③检查
完内脏以后,通常要展开肉尸检测:先放血,然后对其皮下组织、肌肉及关节脂
肪进行仔细观察,看是否存在异样。
同时,还需认真观察重点位置的淋巴结,并
进行检疫。
④对于经一般检疫操作很难进行确诊的病牛,需再次进行实验室检验。
也即完成上述检疫操作后,出具相关检疫证明,如果病牛不符合检疫规定,可实
施无害化处理,并针对不同位置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同时还需做好处理及
运输工具的消毒工作。
2 各种疫病检疫要点
2.1 口蹄疫
2.1.1 宰前鉴定
发热,口腔和蹄部有水泡和溃疡。
鼻镜、唇内、齿龈、舌部出现大小不等的
水泡,水泡内有微黄色或无色液体,有的水泡破裂形成溃疡。
蹄冠和趾间有水泡,有的水泡破裂形成烂斑,严重者蹄壳脱落。
2.1.2 宰后鉴定
胃肠有出血性炎症,前胃可见圆形糜烂。
心肌脂肪变性,因扩张而变的柔软,切面可见白色或黄色条纹,特称“虎斑心”。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肺气肿或水肿。
咽喉、气管可见圆形糜烂。
2.2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2.2.1 宰前鉴定
体况消瘦,较轻者受清晨冷空气或污浊空气刺激时,会发生短促干咳。
严重
的体温升高到40~42℃,高热稽留,干咳频繁,咳声无力,呼吸加快,鼻孔扩张,前肢外展,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可视黏膜发绀。
2.2.2 宰后鉴定
病变典型特征是大理石样肺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肺充血、水肿,切面呈现
大理石样。
胸膜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与肺、心脏粘连,胸腔积液,心
包积液,液体内混有纤维素凝块。
2.3 牛海绵状脑病
2.3.1 鉴定
病牛行为反常,烦躁不安,恐惧,触觉和听觉高度敏感。
运动失调,经常乱踢,有时摔倒、抽搐。
低头而立,脖颈伸直,一耳朝前,一耳朝后。
常摩擦臀部,致使被毛脱落,皮肤破损。
宰后无明显肉眼可见病理变化,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
室诊断,特征病变是脑灰质神经纤维网出现空泡和海绵状变化,两侧呈对称性分布,病变部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
2.4 布鲁氏菌病
2.4.1 宰前鉴定
母牛发生流产,或产死胎、弱胎,排灰色或棕色恶露,有的胎衣不下。
乳房
炎症状。
公牛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副睾炎、关节炎。
2.4.2 宰后鉴定
母牛阴道炎、子宫内膜炎,乳房坏死性炎症。
公牛精囊、睾丸、附睾肿大、
出血或坏死,关节囊、滑液囊有化脓性炎症。
2.5 牛结核病
2.5.1 宰前鉴定
消瘦,贫血,咳嗽,腹泻,粪便中混有粘液状浓汁。
奶牛乳房淋巴结肿大,乳房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肿块。
2.5.2 宰后鉴定
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脏、纵膈淋巴结、肺、胸膜、支气管淋巴结、乳房有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
2.6 炭疽
2.6.1 宰前鉴定
高热,呼吸加速,尿暗红色,可视黏膜发绀,突然全身痉挛倒地死亡。
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呈煤焦油样,尸僵不全。
颈、胸腹、外阴发生炭疽痈。
病牛不能急宰或放血,必须经血片检验,取耳血一滴涂片,若发现多量单个或成对的有荚膜、两端平直的粗大杆菌可确诊。
2.6.2 宰后鉴定
发生炭疽痈的部位皮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砖红色或暗红色,脾肿大,脾髓软化。
血不凝固,呈煤焦油样。
2.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2.7.1 宰前鉴定
发热,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流粘液性或脓性鼻漏,流涎,鼻窦及鼻镜组织发炎,高度肿胀,红色黏膜外漏,特称“红鼻病”。
角膜炎和结膜炎,角膜和结膜表面有坏死性假膜,流脓性分泌物。
2.7.2 宰后鉴定
上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有卡他性渗出物及坏死灶,咽、颈部淋巴结充血、肿大。
2.8 日本血吸虫病
2.8.1 鉴定
本病黄牛易感,只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长江以南区域,华北、东北、西
北区域没有本病流行。
病牛消瘦,黏膜苍白,精神不振,体质衰弱,有时粪便带血。
剖检切开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管内可发现成虫。
肝表面及切面布有灰白
色虫卵结节。
肠道组织、肠系膜、大网膜布有虫卵结节。
心、脾、肾、胰脏有时
也可发现虫卵结节。
2.8.2 毛蚴孵化法
取新鲜粪便100g左右,反复清洗,将粪渣放入锥形瓶内,倒入温水,于
22~26℃的条件下孵化,经1、3、5h各观察1次,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水中可见
游动的毛蚴,即可确诊。
3 卫生处理措施
3.1 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并认真制作疫情报告
对屠宰前后不符合要求的病牛做出正确处理,通常是按照规定封锁现场,对
污染的工具及区域展开全面、细致的消毒,并将疫病及时上报[2]。
此外,注意及
时封存相关物证,仔细记录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的结果,并进行归档。
运送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应采用密闭的,不渗水的容器,装前卸后必须
消毒,根据GB16548-2006规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
病畜及其产品销毁,其中炭疽、牛海绵状脑病必须用焚毁。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畜及其产品销毁或化制。
3.2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屠宰区域内应确保运输无阻碍,流水线作业干净且清洁,以免出现交叉污染
的情况。
分别装置合格牛的胴体及内脏,天气比较热时还应注意冷藏处理,以免
腐坏变质。
此外,分批次清理屠宰区域,每周进行消毒;加工场所还应做好病虫
害的预防工作,每月对整体环境展开大扫除及消毒,确保卫生及安全[3]。
2.3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
保证屠宰场的屠宰工作人员及检疫人员持证上岗,专业技能过硬,身体健康,且准确意识到疫情的危害;正式工作时,应佩戴好指定的设备,工作前接受过专
业的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及器械的操作,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并严格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潘永祥. 牛羊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动物保健, 2020, 22(5): 81-82.
2.
冯溪博. 牛羊屠宰中常见疾病的检疫与处理[J]. 农家致富顾问, 2020, (10): 90.
3.
王艳芳. 牛屠宰检疫传染病的鉴定与处理[J]. 吉林畜牧兽医, 2019, 40(9):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