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1)观念层面的课程 (2)文本层面的课程 (3)实施层面的课程 ——教师教的课程 ——学生获得的课程
教学过程即学生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是建构学生知识、 技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 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及相关资料;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 学生交往; 学生交往; 教师。 教师。
孟子: 孟子:天下之本 在国,国之本在家, 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家之本在身。
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生观
• 学生是人 • 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人 • 学生是未完成的人
二、内容
课程 学习的科目——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 学习的科目 学习的进程——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学习的进程
工具类课程 人与自然类课程 课程结构 人与社会类课程 人与自我类课程
课程结构
学科本位 均衡性 综合性
综合性: 综合性:
学科课程(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 学生经验的整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的整合) 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四、教师
1、 1、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平等交往者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 2、教师的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 合理的智能结构 高尚的人格魅力 杰出的教育智慧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把握教育规律: 把握教育规律: 教育 素质 个性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 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做教育的“农人” 做教育的“农人” 叶圣陶: 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教育是农业,不 是工业。 是工业。” 泰戈尔: 泰戈尔:“教育的目的应当 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重庆市教科院 万明春
陈小娅署名文章《 陈小娅署名文章《努力成长为新时代 的人民教育家》 的人民教育家》 《人民教育》评论员文章《我们面临 人民教育》评论员文章《 着产生教育家的历史机遇》 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 着产生教育家的历史机遇》: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 是一个能够产生一大批教育家的时代;我们 是一个能够产生一大批教育家的时代 我们 的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杰出教育家的时代 是一个能够产生杰出教育家的时代. 的时代 是一个能够产生杰出教育家的时代 ——《人民教育》 2007年24期 《人民教育》 年 期
教育内容
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受育者教育条件一、学生
机能正常发育 生理素质 机体健康成长 心理过程 素质 心理素质 个 科 文 道 审 性 学 化 德 美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 个性特征
社会素质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其他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
(二)合理的智能结构 知识 能力 技能
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 课堂意向活动 课堂管理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 简化教学思路; 细化课中活动; 简化教学思路; 细化课中活动; 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是为了教; 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是为了教好。
教学就是把世间的一切 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匠人与大师
匠人在重复 大师在创造 匠人在实践层面 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较单一 大师善综合
3、 3、素养养成
广博学习 同伴互助 善于反思
教师之为教,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 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 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 乃为善教者也。 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 叶圣陶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 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者和,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者和,强而弗抑 者易,开而弗达者思。 者易,开而弗达者思。和,易,思, 可谓善喻矣。 可谓善喻矣。” ——《学记》 《学记》
净化教学心灵。 净化教学心灵。
ABC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西方心理学家艾利斯的 “ABC情绪理论”:A代表诱发 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结果。 艾利斯认为:并非A直接引 起C,A与C之间还有中介——B, 即人们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 或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 梅 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 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 式: 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 的文 交流的总效果 的音调+55%的面部 字+38%的音调 的音调 的面部 表情。 表情。
基本的理论素养 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 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终身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差异发展的教育
终身教育
时间——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时间 空间——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空间 教育为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破格重用; 有德有 才,破格重用; 培养使用; 有德无 才,培养使用; 限制使用; 有才无 德,限制使用; 坚决不用。 无德无 才,坚决不用。
(四)杰出的教育智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 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学记》 《学记》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整体性——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 整体性 阶段性——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 阶段性 差异性——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差异性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 不知人长中之短, 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 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 教人。用人者, 人之长, 教人。用人者,取 人之长,避 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 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 去人之短也。 去人之短也。 ——魏源 魏源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规范、 规范、简洁 生动、 生动、幽默 语言 能力 抑、扬、顿、挫
态势优雅
人类的五次信息手段革命: 人类的五次信息手段革命:
语言 文字 活版印刷 模拟电子技术手段 数字电子技术手段
(三)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育的三个层次: 教育的三个层次: 公民教育 专业知识教育 道德价值观教育
师也者, 《礼记》:“师也者, 礼记》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 知教之所由废, 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 矣。 ——《学记》 《学记》
“教,上所施,下所效 教 上所施 上所施, ”“育,养子使作善 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教育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的 过程 。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活动要素:主体 工具——对象 活动要素 主体——工具 主体 工具 对象
现代教育:学会做人, 现代教育: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
教育者的学识、能力、 教育者的学识、能力、特别 是人格魅力, 是人格魅力,是最有效的教育资 这是由教育职业特点决定的。 源。这是由教育职业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集劳动手段与劳动主体于 一体。学识、能力、 一体。学识、能力、人格魅力既 是成为教育者的资格和前提, 是成为教育者的资格和前提,也 是教育者的劳动手段。 是教育者的劳动手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相长的过程
“虽有嘉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记》 《学记》
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