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冠层反射率模型-辐射传输
第六章 冠层反射率模型-辐射传输
8/11 植被遥感传输理论的三个里程碑成果:
• 1950年,Chandrasekhar给出辐射传输方程的具体表达式, 并在大气和核物理等研究领域迅速得到应用和发展。 • 1953年,门司正三和佐伯敏郎(Monsi and Saeki)从实 测测定和理论推导两方面建立了光强对叶面积的依赖关系。 其中所采用的理论就是辐射传输的基本定律—BeerLambert消光定律,从而开始了用辐射传输理论对植被冠 层的研究。 • 1975年,在总结前人多年工作的基础上,Ross出版了他 的论著(俄文版),正式确定了植被内部的辐射传输方程, 进而建立植被光学特性和结构特性与辐射场之间的关系。
下标 L 表示 leaf。 uL(z)对dz在 0-H 区域积分,等于?
3/12 对于叶面积密度分布,存在:
H
0
uL (z )dz L0
式中积分上限H为植被冠层深度,z的取向向下(即z=0为 植被上界,z=H为植被下界),L0为叶面积指数(无单位
量纲),是农学、植被生态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参数。
a(θv,υv)
a(θi,υi)
O(θi,θv,υ)
7/11
辐射传输模型
植被遥感接收的信息是植被上界的出射辐射(不考 虑大气影响),它是辐射在植被—土壤耦合体系中 多次散射和吸收的结果,而辐射传输理论可以比较 系统、较完整地描述该过程。通过辐射传输理论, 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植被上界的出射辐射量,或根 据这一信息反演植被的光学特性和结构特性,因而 从理论的高度解决了植被遥感的定量化问题。同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许多辐射传输理 论的最新进展和突破,从而将使这一领域充满活力。 , L )d L 1
式中积分区域 2π+ 为上半球空间,这是因为叶片只 能计算单面。对于平面平行假设,存在 gL(r, ΩL) = gL(z, ΩL) 。 叶片在2π+空间均匀分布时, g (z, Ω ) = ?
L L
5/12 gL(z, ΩL) 为叶片取向的函数,是与辐射传输方向无关的量。 为表示植被体内辐射场的分布与gL(z, ΩL)的关系,通常要
式中,、L分别为传输方向和叶片法向的天项角,、L 分别为两个方向的方位角。
6/12 GL(z, Ω)的物理含义是位置z处,所有叶片的法向在传输方 向 Ω 上的平均投影。它是植被辐射传输方程中所采用的一
个重要参数,是与其它介质中辐射传输方程表述的根本区
别所在。 G 函数是传输方向 Ω 的函数,它的取值限定了介质中在该 方向上散射和吸收截面大小。 例:当叶片垂直取向且方位独立,即gL(z, ΩL) = δ(θL-π/2)
10/12 若叶片存在双半球散射特征,则群体散射相函数为:
( z , ' ) 1 g L ( z , L ) t L cos cos d L 2 1 g L ( z , L ) rL cos cos d L 2
式中的积分区域Ω±满足±cosα cosα’>0,且Ω++Ω-=2π+。
9/11 与大气相比,植被中的辐射传输过程要复杂得多,这集中 表现在两点: • 大气中散射和吸收粒子的分布可以看成是平面平行 分布,即粒子特性仅随高度发生变化,同一高度上的 分布可以看成均一分布;而植被则在三维空间上均有 变化,植被个体间往往存在一不定期的间隙,造成其 在水平面上的不连续性,因而使问题复杂化。在本节 中,我们考虑连续植被分布,或者植被个体间虽有间 断,但却均匀分布(其体现的效果相当于个体密度之 和在整个平面上的平均),这时植被叶片密度呈平面 平行分布。这种假设符合农作物、自然草场以及一些 较密的森林的状况。
2/12
叶面积密度分布
辐射在介质中传输时,所受到的影响与散射体和吸 收体的密度分布有很大关系。对于植被而言,则为 叶片。 叶面积密度指单位体积内叶片(单面)面积总和, 它在空间分布的形式称为叶面积密度分布,通常以 uL(r)表示,单位为米-1。 在植被平面平行分布的假设下,可以表示为uL(r)= uL(z),即叶面积密度只随垂直高度变化而改变,同 一层的叶面积密度是均一的。
式中,α’=cos-1(Ω’· ΩL)为入射角,α=cos-1(Ω· ΩL)为出射角,
rL为叶片反射率,tL为叶片透射率。 为表征叶片群体的散射特征,必须引入函数。发生散射 的位置z处,法向为ΩL的叶片微分概率为gL(z, ΩL)dΩL,当 以Ω’入射时,入射强度还需要乘以因子|cosα’| ,因此引入: 1 1 ( z , ' ) g L ( z , L ) cos L ( L , ' )d L 2 2
如果我们遥感专业的研究生只懂植被指数,那么遥感专业就可以取消了。
2/11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遥感也象其它学科一样,经历着从简 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尤其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是如此。以植被指数、光谱-地物相
关方法为代表的工作是在实验数据和感官经验的基础上完 成的,缺乏一套有力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因而是经验
6/11
热点 (hot spot) 现象
所谓热点(hot spot)现象,即当传感器与太阳位于同 一方向时,传感器所接收的地面辐射最强(地面反 射率最大、地面光强最强、最热)。 几何光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热点现象。
KG e [a( i , i ) a( v , v ) O( i , v , )]
或半经验的。其理论基础是统计相关,其根本弱点在于主
观性和片面性,具有数据的局限性和结果的难以重复性。 随着遥感定量化呼声日高和遥感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备,迫 切需要发展有物理意义的理论模型,解决植被遥感中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3/11 在研究植被等地物的光谱特征时,人们逐渐发现了“同物 异谱、异物同谱”的现象,地面测量的光谱曲线与实际遥
10/11 • 大气中散射体为粒状分布,而植被中散射体—叶片 则有一定的取向和大小。前者造成植被中的辐射不仅
与传输路径长度和路径上叶片密度有关,而且与路径
上叶片的取向有关;后者则造成明显的“热点”现象 (浓云反射也存在这种现象),即当观测方向与辐射
方向正好相反时,出现较强的反射亮度。
综上所述,植被中的辐射传输问题既有一般辐射传输 问题所具有的共性,也有其独有的个性;它是植被遥 感定量化的桥梁的纽带,是解释植被—土壤体系双向 反射特性的最好的技术手段之一。
定义:
1 G 1 ( z , ' )
4
( z , ' ) d
则得到植被冠层归一化的散射相函数:
P( z, ' ) 4( z, ' ) G1 ( z, ' )
时, G 函数
1 G L (z, ) g L ( z , L ) L sinLdLdL 2 0 2 sin 注意绝对值 |cosυ| 在2π空间积分为4
2
2 0
9/12 则有:
1 rL cos , L 1 t L cos , cos cos 0 cos cos 0
11/11
总 结
植被指数(0 维)-- 混合象元(2维)-- 冠层反射率
(3维) 纹理-象元-端元-组分-材料
几何光学模型 冠层反射率模型 辐射传输模型
叶片尺度与取向造成植被辐射传输的特殊性
遥 感 物 理
第二章 植被遥感模型 第三节 冠层反射率模型—辐射传输模型 Canopy Reflectance (CR) Model – Radiance Transfer Model
遥 感 物 理
第五章 植被遥感模型 第三节 冠层反射率模型—辐射传输模型 Canopy Reflectance (CR) Model – Radiance Transfer Model
√ §5.3.1 §5.3.2 §5.3.3 §5.3.4
冠层反射率模型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Nilson–Kuusk模型
叶面积密度铅垂分布uL(z)是植被切层研究的基本参数,因 此为广大研究者所重视,并针对不同植被冠层给出很多种 函数表达。
叶面积指数的含义 当植被分布完全均一时,uL(z)如何表示?
4/12
G 函数
植被辐射传输过程与散射和吸收介质—叶片取向有 很大的关系,这是其它领域内的辐射传输问题所没 有的。 引入叶片法向分布概率密度gL(r, ΩL),表示位置 r 处,法向(取其上半球空间单面法向)为ΩL附近 单位立体角内的叶片概率,并存在归一化条件:
引入一个中间变量,这个变量就是Ross and Nilson提出的
G 函数,它的定义为:
1 G L (z, ) 2
即方向夹角的余弦:
2
g L ( z , L ) L d L
式中 Ω 为辐射传输方向,Ω · ΩL为两个方向矢量的点积,
L cos cos cos L sin sinL cos( L )
§5.3.1 √ §5.3.2 §5.3.3 §5.3.4
冠层反射率模型 植被辐射传输中常用参数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及解 Nilson–Kuusk模型
1/12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中的三个参数
植被中主要的光合组织是叶片,辐射在植被中进行 传输时,更多地是与叶片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辐射 特性,因而在本节的讨论范畴内,仅限于叶片对辐 射传输的影响。叶片的物理特性包括叶片尺度、叶 片取向、叶表面粗糙度以及叶片光学性质(如反射 率、透过率和吸收率)等。由于我们更重视由叶片 所组成的整体性质,因此需要定义一些植被群体特 性参数,它们是对植被冠层结构和光学特征的一种 提炼化描述,是对全体叶片分布统计平均的结果。 这些统计量包括叶面积密度分布、G函数和函数。
遥感物理研究范畴,而中间两个则属于二者交叉研究范畴。
5/11 在冠层反射率模型中,通常分为两类,即几何光学模型与 辐射传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