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张扬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对我们这样一个各方面仍然相对落后的大国来说,除了依靠政府努力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外,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一、第三部门及其发展概况所谓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部门,即NGO(Non-governmetal Organization)。
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作为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社会开始形成并流行。
但是,它作为实质性社会组织形式已经在西方社会存在了几百年。
现在第三部门已经影响到非常广泛的社会领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西方社会都存在着庞大的第三部门。
根据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在全球42个国家开展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提供的数据,第三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是:占世界各国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
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则更高。
[1]第三部门的概念虽然只是近些年才在中国渐渐流行开来,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之源流还是悠长的。
从古代的先秦时代就有“会党”、“社会”之说,到后汉的朋党,宋代的互助性、慈善性的“合会”、“义仓”、“义社”、“善会”等等,直到明清时代的天地会、哥老会等等。
全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经过了几次大起大落,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政治化和大量取缔,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到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第三部门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以后。
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1998年,民政部门正式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并于1998年10月和2004年3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3个行政法规。
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剧增至16.6万家,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到2005年3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28万余家,其中社会团体14.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家,基金会一千家左右。
除了正式登记注册的28万余家民间组织外,我国更有大量的第三部门存在,它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党政机关的认可和支持,并获得大量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估计,这些组织的总体规模有200多万家。
[2]二、第三部门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从根本上看,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与充分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体结构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因而具有依附性。
[3]著名学者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化的。
”[4]教育现代化是超越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5]。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
从上述视角看,第三部门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首先,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问题。
只有进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和培育“大社会”,即较完善的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对于形成和发展比较完善的公民社会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在第三部门的志愿者团体中,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一种个人意志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表达的全新的人际关系;人们在这样的团体中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团体来较好地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互助关系等等;还能使人们进行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的发展。
[6]这一切,正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单位体制和市场体制无法替代的。
其次,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了,但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温饱型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公共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我国正处在这个关键期。
社会利益矛盾逐渐加大,公共需求更加迫切,如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发展第三部门。
这样有利于通过各种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正常博弈来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合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
[7]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和多元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国家提供的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不足的。
但仅仅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令全世界为之惊叹。
应该说,民间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中国第三部门的贡献功不可没。
我国从古至今就有重视教育、乐善好施、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
在当代民间社会,人们主动地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屡见不鲜。
通过“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烛光工程”等第三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看出,很多第三部门在支持弱势群体和推进教育发展上,起到了政府和市场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因此,第三部门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三、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的第三部门总的说来还不发达,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因素,也有第三部门本身的问题,更有法律制度环境的原因。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1.更新观念,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一,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第三部门在加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对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我国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应当与社会组织和第三部门一道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作为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政府责无旁贷,应负主要责任,但对学生中弱势群体,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扶助,第三部门的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希望工程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至于在非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第三部门更有独特的优势。
第二,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
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需要各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第三部门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目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第三,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西方的第三部门是不同的。
西方的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而中国的第三部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任务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去抗衡、制约政府和市场,而是与政府和市场合作,争取共赢。
我们应打消顾虑,更积极主动地与第三部门合作。
第四,通过第三部门聚集民间资金支持教育现代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部门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种基金会和慈善组织,已经在聚集资金支援教育上作出了不小的成绩。
政府应该支持鼓励第三部门的工作,宣传第三部门的价值和济贫扶弱的优秀传统道德,使社会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2.制度创新,加快第三部门发展我国现有正式登记的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28万余家,除了极少数外,绝大部分都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不大,整体能力不强,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
更令人不安的是还约有200万至270万家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没有进行合法登记,虽然他们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名不正,言不顺,发展不快,困难重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的民间组织登记许可制度,以及现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许可的管理体制,导致合法登记注册极其困难,这就迫使绝大部分第三部门寻找其他权力部门的认可和支持,造成多元认可的局面,从而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困难。
政府应改革双重许可的管理体制。
政府还应在制度上保证对第三部门必要的税收优惠。
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第三部门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使我国的第三部门健康、规范、更快地发展起来。
[8]3.想方设法,大力发展第三部门(1)政府购买第三部门的公共服务。
2005年初,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准备“重点突破”政府的“购买”服务,而北京东城区司法局已确定“整合并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向民间组织“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购买了社区矫正的专业服务,成为采购服务的成功先例。
据报道,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参与的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也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使得中国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向第三部门开放。
国内所有第三部门都将因此有机会通过竞标获得政府资金,去贫困地区开展扶贫项目。
[9]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购买第三部门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公共产品。
例如,由政府出钱,通过第三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
又如中央媒体高度评价的江苏省聘请万名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网吧义务监督员正式持证上岗,有效弥补了文化部门对网吧监管人员不足的缺憾,倾情呵护了未成年人。
[10](2)通过第三部门增加教育资源。
第三部门在增加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们的奉献、无偿、志愿精神更能感动捐资者的心。
它们对贫困学生的帮助更有激情,更有效益。
我们应在政策和措施上更加大胆开放,不拘一格。
例如为捐资助学者立碑塑像,以特别贡献者之名命名奖金、学校、街道甚至城镇;为突出贡献者撰写传记,进行宣传报道等等。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三部门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情况来看,富有人群通过基金会对教育发展的促进还是较大的。
以美国为例,对教育捐助资金最多的基金会中,以富人组织的基金会占了大多数,如著名的凯特林基金会、卡内基改进教学基金会、丹福斯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凯洛之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斯洛安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等等。
[11]据统计,到1997年,中国城镇居民中最高20%收入户所占总收入之比重已达53.7%。
[12]《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显示,中国富人阶层中,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有相当数量。
这是中国第三部门,特别是教育基金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