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第一章河蟹 (6)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第二章青虾 (11)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第三章泥鳅 (13)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第四章鳌花鱼 (18)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第五章仔蟹培养 (22)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第六章幼蟹 (33)第一节稻田培育 (34)第二节池塘培育 (34)第七章成蟹养殖 (36)第八章日常管理 (40)第九章水草种植 (45)第十章蟹病防治 (48)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1前言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
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
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
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等一应俱全。
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2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22 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8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30人,高级职称2人。
学校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集镇党校、农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自考服务站、全日制医药中专班、数控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大专班、远程网络教育辅导站、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秉承“因业办学、按需施教、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树立“开放创新思维、实现合作共赢”的办学理念,采取“自、联、挂、靠”等多种办学方式,为社会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大、中专专业人才和数以千计的农村实用型专业骨干。
几年来,学校在镇党委、政府和市、局、职能科室的部署领导下,紧盯“三农为先、育人为本、强化培训、提升技能、富民强镇”的培训目标,紧扣“扬州市五项行动”工程,紧抓新农民岗前“绿色”培训,强势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3部文化知识更新和科技示范能力提升的业余培训。
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正以创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省标准化成人学校为契机,围绕“三创两增一减”的办学思路,扎实工作,有的放矢地在全镇开展卓有成效的社会经济、政法党建、文明文化、科普技能等各类教育培训,为促进全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作新的贡献。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建立河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有利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科技进步增收致富,有利于职成教育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培训模式,有利于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促进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此,小纪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服务农村,发展农业养殖来,安排了八十亩水面供成人学校建立河蟹养殖示范基地,自2009年411月份开始,共建立四个池塘分别为三十亩、二十亩、十八亩、十亩,并分别挑选扣蟹苗按池塘大小进行放养,同时采取蟹与青虾、蟹与鳜鱼、蟹与泥鳅等混养模式,提高池塘利用率,减少风险,从而达到增收目的。
并计划三年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三百亩水面进行养殖,使之成为全镇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公害水产品,并力争带动全镇蟹的养殖。
几年来,学校采取校内培训、基地参观学习讲解、走访养殖户,使一方养殖户,在科技带领下,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第一章河蟹第一节河蟹的认识河蟹俗名螃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是名贵水产品之一。
河蟹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是独具风味的水产佳品;其药用价值也很高,是传统的食疗药方,蟹壳制成甲壳质是纺织、印染、医药、塑料工业很好的原料。
近几年来,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1、分类地位与分布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
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6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2形态特征外部形态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内部特征7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
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3 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
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食性与饵料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
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
河蟹食量大,且贪食,并有较8强的忍饥饿能力。
河蟹还有争食和好斗的习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蜕壳与生长河蟹一生分为幼体期、黄蟹期和绿蟹期三个生长阶段。
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躯体也较大。
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特别是饵料较为丰富时,每次蜕壳后体形的增长幅度就大。
每年10月中旬左右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就进入绿蟹期。
一旦黄蟹蜕壳变成绿蟹后,即进入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就不再增大了。
生殖一结束,蟹的生命即终止。
当年成熟的河蟹,第二年受精卵孵化后即死去,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蟹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他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
维生素B1及磷的9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
每100克大闸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铁2.8毫克。
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
中医对蟹的药用价值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据《随息居食谱》记载:“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中有主要的氨基酸20种,而蟹内即有10余种,所以对手术后、病后,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已消耗大量蛋白质需要补充营养的人是大有益处的。
此外,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10第二章青虾第一节青虾的认识青虾体形粗短,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构成。
头胸部各节接合,由一大骨片覆盖背方和两侧,叫头胸甲或背甲。
头胸部粗大,腹前部较粗,后部逐渐细而且狭小。
额角位于头胸部前端中央,上缘平直,末端尖锐,背甲前端有剑状突起,上缘有11~15个赤,下缘有2~4个齿。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青虾的体表有坚硬的外壳,起着保护机体11的作用,其整体由20个体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能用腹部急剧收缩、尾扇拨水后退,有步足5对,前2对呈钳形,后3对成爪状。
其中雄性虾第2对步足特别强大,第6腹节的附肢演化为强大的尾扇,起着维持虾体平衡,升降及后退的作用。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青虾营养丰富,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它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
还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
另外,青虾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
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12第三章泥鳅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体形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
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
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
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须13泥鳅的须有5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对,口角1对,下唇2对。
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骨。
泥鳅的这5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
鳞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
侧线鳞125一150枚。
体表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
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
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的分布范围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
泥鳅群体数量大,14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 深处越冬。
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
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
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
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