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023秋瑾故居陈列方案定稿

2015023秋瑾故居陈列方案定稿

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生平事迹陈列内容方案株洲大雅文物产业有限公司2015年1月目录一、陈列指导思想二、陈列原则和要求三、前言四、第一部分:秋家有女初长第一组少年立志一)秋瑾家世二)幼时教习三)侠义初显第二组随父入湘一)游历长沙二)随父赴任第二部分:身在槐庭忧天下第一组嫁入王家一)奉命成婚二)槐庭生活第二组崇尚变法一)内忧外患的祖国二)接触湖湘新政三)同情变法志士第三组向往革命一)株洲民间反清运动二)坚定反帝爱国意志三)萌发民主革命思想第三部分:只身东海挟春雷第一组东洋求学第二组投身革命一)结交同志二)组织演说会三)生死明志第四部分:闺装愿尔换吴钩第一组揭露黑暗第二组创办女报第五部分:拼将十万头颅血第一组响应萍浏醴起义第二组策划光复军起义第三组英勇就义第六部分:千秋万代铸侠名第一组前赴后继讨伐清廷第二组秋冢九迁第三组缅怀英烈一、陈列指导思想秋瑾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

陈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人物放进晚清时期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放到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力求准确生动地反映秋瑾的性格特征、情感内涵和生平业绩,突出展现她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教育、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陈列原则和要求1、对史料运用坚持科学真实的原则。

把握好与秋瑾有关的官方史料、民间史料及民间调查材料的准确性,与历史大背景有明显矛盾的史料、存在争议的史料、猎奇的史料和离奇的传说不用。

2、生平事迹内容坚持全面反映、重点突出的原则。

全面反映秋瑾的一生,即以秋瑾生平活动为脉络,揭示秋瑾作为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的丰功伟绩。

重点突出她在湖南、在株洲的人生经历,包括秋瑾少年时代在湖南的所见、所感对人生成长的影响,包括她婚后在湖南、在湘潭、在株洲、在家庭中与社会、与友人、与百姓、与家人的种种联系,以及对她性格、情感、志向、行为产生的影响。

3、陈列中结合秋瑾的革命活动,用适当笔墨反映其作为富有才华的女诗人和演说家的特点。

4、处理好生平业绩陈列与故居复原陈列的关系,陈列内容分工适当,不重复,不累赘。

两个陈列做到各自主题鲜明,又能互补。

5、高度重视陈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革命人物陈列的思想性准确把握的前提下,结合秋瑾特殊的家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力求有自己的陈列艺术风格。

序厅塑:秋瑾像表:秋瑾年谱字:秋瑾代表性诗词1、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

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前言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女诗人。

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0岁。

1893年,15岁的秋瑾随父亲赴湘任职而迁居湖南,辗转在长沙、常德、湘潭以及湘乡等地生活。

这期间,她耳闻目睹了那个年代三湘大地上政权的腐朽与衰败,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并树立了胸怀天下的大志。

1896年,秋瑾的父亲做主,将她嫁入湘潭王家,婚房即今天的株洲秋瑾故居(当时归湘潭县管辖)。

在这里,秋瑾生儿育女,体察民间疾苦,坚持读书习武,结交仁人志士,并从这里走出去,远赴东洋求学,毅然参加革命,成就为一代豪杰,旷世女侠。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国家为民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第一部分秋家有女初长成说明: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77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十一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别署鉴湖女侠。

家中排行第二,父母视之为掌上明珠。

秋瑾高祖到父亲世代为官,都具有官场上难得的耿介不阿、廉洁自好的品格,秋瑾也继承了秋家耿介的秉性,从小胸怀巾帼英雄救济天下的梦想。

第一组少年立志说明:秋瑾从小天资聪慧,她爱好读书,崇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

一、秋瑾家世1、表:秋家世系表(从秋瑾高祖父起)说明:秋家是绍兴的书香门第。

秋瑾高祖秋学礼是一个举人,也是一位在乡里颇有名的诗人,官至浙江秀水教谕,著有《补斋文集》。

秋瑾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中举,做过知州、知府一类的地方官,为人耿直,具有正义感。

2、照:福全山祖居说明:秋瑾祖上世居浙江绍兴阴县西南福全山,一栋五开间二进外加东西厢房的台门式建筑,台门斗悬“大夫第”匾额。

3、画:秋嘉禾画像说明:秋瑾祖父秋嘉禾(1831—1894年),一直在福建为官,为政清廉,深孚众望。

4、画:秋寿南夫妇说明:秋瑾父亲秋寿南(1850—1901年),绍兴府山阴县监生,官至湖南桂阳州知州,辑有《又补斋画册》;母亲单氏(1845—1906年),前安徽候补县丞单良翰长女,也是秋瑾的习文启蒙老师。

夫妇俩育有一子两女,长子秋誉章,次女秋瑾,小女秋闺珵。

5、照:秋誉章像说明:秋瑾哥哥秋誉章(1873—1909年),候补训导,著有《秋雨一宵恨满楼诗草》。

6、画:秋瑾出生漫画说明:1877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秋瑾出生于福建省南部某县。

7、手迹:兰谱说明:1904年2月,秋瑾向吴芝瑛写的《兰谱》中所写自己年龄。

8、照:秋闺珵照说明:秋瑾妹妹秋闺珵(1879—1942年)。

9、封面图:《六六私乘》、《六六私乘补遗》说明:1895年,秋瑾父亲秋寿南履职湖南,纳妾孙氏,湖南人,后生子秋宗章。

《六六私乘》是秋瑾异母弟秋宗章所写纪念秋瑾的文章,是研究秋瑾的珍贵史料,“六六”系指光绪丁未(1907)年阴历六月六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的日子,“私乘”意为家史。

10、照:秋宗章像说明:秋瑾弟弟秋宗章(1896—1952年)。

二、幼时教习11、画:秋嘉禾和幼时秋瑾读书漫画说明:五六岁时,秋瑾随兄长誉章在家里的私塾学习。

祖父秋嘉禾专门请了城里最有名望的余老先生为孙女教习,读经诵史、写诗填词。

教科书用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当时流行的启蒙读物。

兄妹之中,秋瑾天资最高,能够过目成诵。

12、实物:《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说明:秋瑾幼时所读书籍。

13、文照:《六六私乘》引文:先妣单太淑人,系出名门,亦读书识字,遂自课之,盖慈母而兼师保焉。

说明:秋瑾的母亲单氏,出身名门,她“识字知书,督课綦严”。

在手把手地教秋瑾刺绣女工的同时,还兼做老师,使得秋瑾酷爱诗词。

14、文照:徐双韵《记秋瑾》:瑾随父母读杜少陵、辛稼轩等诗集,吟哦不已,已学会作诗。

说明:秋瑾长到11岁时,就能作诗,经常捧着杜甫、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文集诵读。

她作的小诗,清约可爱,父亲秋寿南经常赞叹:“阿瑾若是个男儿,考起来不怕不中啊!”。

15、文照:“因书抛却金针,笑相评;忘了窗前,红日已西沉。

春衫薄,掩帘幕,晚装新,踏清明女伴约邻人。

——秋瑾”说明:这首词是秋瑾少女时代喜爱诗书和欢乐生活的反映。

语言极浅显易懂,但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极富生活气息。

16、文照:诗《杂兴》:“瓶插名花架插书,数竿修竹碧窗虚。

清明天气吟诗地,畅好峨眉做隐居。

”说明:秋瑾年14、15岁时所做的诗《杂兴》。

17、图:秋瑾裹足说明:在秋瑾5岁那年,即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秋天,秋家举行了祭拜缠足神“小脚姑娘”的仪式,为秋瑾缠足祈福。

当秋瑾完成缠足时,她也就奠定了旧时女性生活的基础——即拿到了能成为新娘的资格证书和随着丈夫过一辈子的通行证。

18、实物:小脚鞋一双、绑脚布说明:小脚鞋、绑脚布。

三、侠义初显19、连环画一组、诗文照:题《芝龛记》八章之一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之二支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

靴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军。

之三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之四百万军中救父回,千群胡马一时灰。

而今浙水名犹在,想见将军昔日才。

之五谪来尘世耻为男,翠鬓荷戈上将坛。

忠孝而今归女子,千秋羞说左宁南。

之六忠孝声名播帝都,将军报国有良姝。

可怜不倩丹青笔,绘出娉婷两女图。

之七结束戎装貌出奇,个人如玉锦驼骑。

同心两女肩朝事,多少男儿首自低。

之八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说明:此时秋瑾还是在巾帼英雄救济天下的梦想之中,像秦良玉、沈云英、花木兰等等这些古代奇女子,都深为秋瑾所敬仰,并曾赋诗赞颂。

20、文照:秋高《秋瑾轶事》图:鸦片战争图。

说明:鸦片战争以后,厦门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英、美、法等国殖民者横冲直撞,肆意欺凌中国人民,秋瑾曾目睹英国传教士态度恶劣,屡次闯进祖父秋嘉禾的办公场所,无理处闹,咆哮公堂。

这些发生在自己家乡周围的事情对秋瑾触动很大,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21、照:绍兴和畅堂。

说明:1890年8月,秋嘉禾告老还乡,回祖籍绍兴,租住在绍兴南门和畅堂。

和畅堂原为明朝大学士朱赓别墅,系明代建筑形式,秋瑾住在第二进左边楼下,后成为光复会革命同志秘密会议室。

22、图:幼年秋瑾习武图说明:同年,秋瑾随母去萧山外祖家,师从四表兄单宝勋学习骑马击剑。

她习武刻苦,这时期的武术锻炼对她后来从事繁重的革命工作,有不少帮助。

第二组随父入湘说明:1893年,秋瑾随父亲赴湘任职来到湖南,一家人辗转长沙、常德和湘潭等地,开始了十多年的居湘楚地生活。

在这里秋瑾度过了自己的豆蔻年华,留下了许多立志诗篇。

“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秋瑾胸怀远大抱负,洋溢着英雄豪气,在少女时期就初现端倪。

一、游历长沙1、图:随父入湘签封图说明:1891年,秋瑾父亲秋寿南接受台湾巡抚邵友濂的聘请,任台湾巡抚文案,秋瑾随家居住台北。

由于秋瑾父亲秋寿南在朝廷无钱贿赂,报不上知州,1893年,被签发到湖南,秋瑾随父入湘。

图为秋瑾随父入湘签封图。

2、诗文照:《赠曾筱石》:挂席南来楚水清,遥闻奇论称簪缨。

莲裳何幸逢文苑,广乐流声下凤城。

说明:秋瑾写给朋友、诗人曾筱石的诗文,诗中说秋瑾从台湾来湖南。

曾筱石(1871-1940),即曾广铨,字靖彝,号敬怡,别署筱石,曾国藩孙。

曾任驻英使馆参赞、韩国大使等职,著有《筱吟斋诗集》,秋瑾居湘期间,与其夫妇唱和甚多。

3、照:湘江风光旧照说明:秋瑾父亲最初在长沙待命,作为候补官员待命,等候分发,住在湘江东畔。

图为湘江风光旧照。

4、照:长沙贾谊故居旧照说明:“贾傅祠前载酒回,新声才赋管弦催。

”“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

”秋瑾随父客居长沙,四处游历,这是秋瑾在游历贾谊故居后写下的《题郭诇白宗熙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踏青记事》诗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