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6课《忆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舅、斩、凯”等17个生字,会写“限、凯、述、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舅父、斩杀、凯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5.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复习检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忆读书》,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凯旋诸葛亮水浒传鲁智深荡寇志书刊琐碎栩栩如生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

课文描述了作者读书的历程,作者一开始就认为读书好,多读书,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读书,得出还要读好书的结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课文,体会冰心老奶奶读书的切身体会。

出示课题。

二、精读感悟(一)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第1自然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活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津津有味”写出了怎样的情形?第4自然段,作者在回忆自己幼时读《三国演义》的情形时,用“咬了牙”“居然”等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好在什么地方?2.交流、讨论、回答。

(1)第1自然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总领全文的作用。

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

(2)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什么时候读书,读的什么书。

(3)“活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这是指魏蜀吴三国分足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4)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想看书——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是谁将她带进了读书的世界啊——舅父杨子敬先生(5)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津津有味”写出了怎样的情形?“津津有味”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听舅舅讲《三国演义》时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之情。

(6)“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7)第4自然段,作者在回忆自己幼时读《三国演义》的情形时,用“咬了牙”“居然”等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好在什么地方?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读《三国演义》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本书太吸引作者了,她决定咬牙读。

用上“咬了牙”一方面很准确生动,同时表现了她对书的热爱。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她读懂后的惊喜之情。

(8)点名朗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5-12自然段1.小组合作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第5-1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第5自然段写出了我是怎样爱书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阅读第9段,作者仅仅只体现了“读书好”吗?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选书的?2.交流、讨论、回答。

(1)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段写出了我是怎样爱书的?“我”是性情中人,第2句话的描写突出了“我”读书的投入。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读书能激起读者的情感,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能让人独立思考……A.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让读者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B.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让人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宋代“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历史。

C.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3)阅读第9段,作者仅仅只体现了“读书好”吗?还告诉了我们什么?还体现了“多读书”这个中心。

作者幼时就读了这么多书,到晚年依然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说:“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消遣,我每天读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4)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选书的?挑选、比较。

比如“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对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的文字”,就“从脑中抹去”,对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就会“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5)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诫我们要读好书。

(三)探讨、交流。

1.同桌合作学习:快速阅读全文课文,交流探讨: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全篇是按照这句话来组织材料的,那么这三句话可以颠倒顺序吗?课文的结尾有什么好处?2.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1)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根据作者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她认为有真情实感的,十分质朴浅显的书籍才是好书。

(2)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全篇是按照这句话来组织材料的,那么这三句话可以颠倒顺序吗?不能,这三句话的层次是渐进的,冰心首先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好事(读书好),所以让我们多读书(多读书),再进一步,在多读书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取其精华,所以是读好书。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告诉人们识字读书有诸多好处;提醒人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3)课文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以作者总结读书的经验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四)小组合作学习、交流(1)细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其极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凑成: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将就凑合;写满:凑满;连用这三个词的含义均在强调指出:虽然《水浒传》中着力描写的人物林冲、武松等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但作者要凑满一百零八将,因此,就不能将每个人物都写得像林冲等十多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那样有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了。

强多:意思是在人物描写方面《水浒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好得多了。

(2)概括课文的主旨。

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归纳写作特点。

A.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B.语言明白晓畅,凝炼简洁。

C.以自己的成长为叙事脉络,结构条理清楚。

(4)结构梳理忆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们》介绍读书方法挑着读选着读畅谈读书体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法其乐无穷(5)拓展延伸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五)课堂练习1.根据拼写汉字。

jiào kē shūqì fèn yì zhī bàn jiě()()()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玄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了。

()(2)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繁。

()三、课堂小结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

书能让人增长知识,能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布置作业把自己读过的两本类似的书做比较,写一篇小随笔。

五、板书设计忆读书能够获得很美的享受读书好能够对写作有好处多读书用心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读好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