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留下来诸多优秀的诗篇,你知道的有哪些?生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生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猜一猜它说的是谁?生:文天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预习展示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三、初读,感知内容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3、生齐读诗歌要求: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意思(课件展示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预设: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品读,体会感情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了解诗歌的情感。
1、师:品读诗歌,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情感。
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
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2、师有感情地范读颔联。
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
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
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请1-2生朗读)3、(师找学生读颈联。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
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师请一名学生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师顺势板书:爱国情操、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
(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五、悟读,赏析表达过渡: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入赏析。
师:请看示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赏析。
(课件展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赏析:1、“出”字不是一般的探出,还有突然发现,不期而遇的惊喜意味。
2、蕴涵着某种生机活力是压抑不了的。
3、使用拟人修辞,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生答师结: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
)1.诗意解析。
2.字词品味。
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一句诗句赏析。
1: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2: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3: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零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
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师: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1: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读到了您的伟大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2: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读出了您坎坷的身世,读出了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您不愧是民族英雄!六、拓展延伸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诗歌欣赏的能力,能利用课下注释来读懂诗歌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较高要求,用诗意的语言理解诗歌。
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
通过朗读、听读、齐读、背诵这些形式来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赏析诗歌的语言时,采用已经学过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来做例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
效果分析创设情境,入文本: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名人名句引入到诗歌上来,通过一幅对联“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来让学生猜诗人文天祥,学习他最有名的《过零丁洋》。
学习目标:诗歌的学习就是要突出一个“读”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入到诗中,体会作者的遭遇和情感。
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任务,就能在学习中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者简介: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初读,感知内容:对于诗歌的学习,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诗意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能力。
品读,体会感情:了解了内容,学生就可以结合作者的遭遇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需要借助朗读来实现。
学生边朗读边体会,就能把作者的处境和情感体会的更加深刻。
悟读,赏析表达:学生在体会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从作者的遭遇中,学生会有许多感悟产生,而这些感悟就是学生对诗歌的深切的理解,把这种理解表达出来,就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也给学生写作带来借鉴。
拓展迁移:在人类历史中,像文天祥一样的人物和诗句还有很多,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多的故事,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北师版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的一篇主读课文,是一篇描述文天祥遭遇及个人志向的名篇。
本诗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他更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学生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到对课文的诗意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并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对语言的品味欣赏,先是老师提供范例,让学生从已知去探究未知,本环节更多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
整个教学环节都由学生的活动串起来。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不同形式的读,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语文课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学生的紧张,老师也略有紧张,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有些急于求成,没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在表达赏析环节,处理的较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更多的精彩表达,没能实施。
拓展延伸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名人名句,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材分析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
《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要求: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