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重点及万能答案

2014年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重点及万能答案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2)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3)有害光照;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7、管理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度未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包括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按参照事故类别(GB6441)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类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动的过程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等。

除先触电外,所有与起重有关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9)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的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2.火灾13)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三、锅炉:(1)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 t/h。

(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 MW。

四、女工禁忌:矿山井下、低温冷水(20kg连续、25kg间歇)、IV级体力强度、III级(经期、孕期、哺乳期);未成年工:矿山井下、有毒、IV级(16-18周岁)。

五、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1、机械伤害:1)使用本质-安全设备(自动、半自动化代替手动);2)加安全防护装置(联锁);3)安全标记、标识4)穿合理的工作服。

2、电气安全:1)IT、TT、TN保护2)绝缘3)电气隔离4)安全电压5)防爆电气设备6)穿绝缘鞋、戴手套。

3、防火:1)设计符合要求2)材料要使用阻燃、无毒材料3)控制可燃物4)控制点火源(明火、吸烟、动火作业、雷电、静电、摩擦起火花)5)配消防器材(消防栓、灭火器、喷淋系统、感温感烟报警装置)6)消防通道要畅通、安全门禁止上锁7)防护用品4、防爆:1)防爆设计2)防爆电气设备3)使用防爆工具4)控制温度、压力、点火源能量、惰性气体介质和容器孔径尺寸要少。

5、特种设备:1)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一体化设计2)定期检验;6、职业危害:1)噪声:吸声、隔声、消声、减振、配耳塞、耳罩2)振动:减振;3)粉尘:革新工艺、水式作业、密闭、厂房通风、防尘口罩、管理、教育、检查;4)室内高温:空调降温、减少作业时间、放高温假期;5)室外高温:通风、发防暑降温药品、冰镇饮料;6)低温:空调升温、减少作业时间、增加防寒保暖措施7、辐射:减少辐射源头接触时间、拉大距离、屏蔽;8、物体打击:拉上安全防护网、防护罩;在作业区内戴安全帽9、高处坠落:系安全带、戴安全帽、穿软底防滑鞋10、坍塌:靠边码放、整齐码放、不超限高11、中毒:定期检测、对散发有毒气体设备密闭、通风、配防毒面具、口罩;12、窒息:戴氧气瓶、氧气呼吸面具13、灼烫:穿长袖工作服14、淹溺:系安全带、安全防护平台、防护网。

六、安全隐患管理整改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2、建立健全本单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定3、保证本单位的安全投入4、定期排查现场隐患5、加大隐患整改力度6、建立健全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7、提高员工安全意识8、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三级教育、四新教育)9、加强现场安全管理10、加强员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能力11、加强政府、集团公司监督、监察的力度12、加强相关方管理13、三同时管理14、建立安全文化、安全绩效、安全标准化15、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16、高危行业要有安全许可。

七、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11)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从题里找,一般2-5条)八、间接原因:1、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指生产水平能达到的违规设计)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现场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劳动组织、安全组织机构不合理4、安全检查不到位5、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或不健全6、隐患整改不到位7、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8、安全投入不到位9、员工安全意识淡薄10、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混乱11、政府、集团公司、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监管、监察不到位12、员工未正确进行危险源辨识13、其他。

九、事故调查处理建议:对直接责任者某某、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依据《安全生产法》、《事故调查报告处理条例》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警告、降级、撤职、开除党籍、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

要移交司法机关,按刑法进行理事处罚。

十、临界量:1)甲烷、天然气、液化石油气50t;2)氢气:5t;3)乙炔:1t;4)NH3:10t;5)煤气:20t;6)H2S:5T;7)苯:50t;8)汽油:200t。

PV=nRT(T =273+摄氏度)二、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条件。

三、选择预防对策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四、事故预防优先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五、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1、改进工艺过程、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4、电气安全对策;5、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治;7、个人防护用品。

六、报告事故的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七、事故调查的程序:1、成立事故调查组;2、事故现场抢救、处理;3、事故有关物证的搜集;4、事故事实材料搜集;5、事故人证材料的搜集;6、事故现场摄影、录像;7、事故现场图的绘制;8、事故原因分析;9、编写事故调查处理报告;10、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归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