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2期2013年4月中国海洋药物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DRUGSVol.32 No.2April,2013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汤枝鹏,朱天骄,顾谦群,李德海*(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Roquefortine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结构复杂生物碱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源于组氨酸和色氨酸,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
此类化合物具有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抗肿瘤活性。
本文主要从化合物的发现,生物活性,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化学合成这几个方面对这类化合物的研究作全面的回顾。
关键词:Roquefortine;次级代谢产物;真菌中图分类号:R9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461(2013)02-076-09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结构类型和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菌,免疫抑制,促进生长等,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某些次级代谢产物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损害,被称为真菌毒素[1]。
Roquefor-tine类生物碱都是从来源于各种环境下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roquefortine C在高浓度时具有神经毒性,是1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是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键或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
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兴趣,对于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正在广泛开展。
1 Roquefortine类化合物的发现Roquefortine C(1)是第一个被分离得到具有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结构的roquefortine类化合物。
1975年日本的Ohmomo等人在1株Penicillium roqueforti中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命名roquefortine A-C。
其中只有roquefortine C的结构符合本文论述的结构类型。
1976年法国的Scott等人在1株青霉中再次分到了化合物(1),并阐明了其化学结构,至此以后roquefortine C多次被不同的课题组重复分离[2-5]。
1978年Ohmono再次从上述真菌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2)[6],它是化合物(1)的3位和12位双键被还原的产物,被认为是roqueforti-ne C生物合成的前体。
1994年Musuk等从来源于木薯的1株Penicillium verrucosum var.cy-clopium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它是化合物(1)6位N的甲醛基取代物[7]。
化合物(4)是Ko-zlovsky等于1996年分离得到的,它是化合物(1)14位N的乙基化衍生物[8]。
2003年Kozlovsky等从来源于俄罗斯冻土的Penicillium aureovi-rens中分离到了化合物(5),它是化合物(2)16N的羧乙基衍生物[9]。
化合物(6)是2005年由BenClark等人从澳大利亚土壤中的Gymnoascusreessii中分离得到,它是该类化合物中唯一从非青霉属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10],它是化合物(1)17位C上发生异戊烯基化的产物。
2009年Du等从1株深海来源的青霉属真菌F23-2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7~10)[11-12],其中16位N上来源于乙酸甲羟戊酸途径的侧链取代以及11a位的甲氧基取代都是首次报道,也是首次从深海来源样品中发现该类化合物。
化合物(11)不是天然产物,而是化合物1在酸碱作用或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发生双键异构化生成,其双键构型是Z式[13]。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132120026);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BS2010HZ027);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科研支持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汤枝鹏(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通讯作者:李德海,男,副教授Tel.:0086-532-82031619;fax:0086-532-82033054;E-mail:dehaili@ouc.edu.cn 收稿日期:2012-09-18DOI:10.13400/ki.cjmd.2013.02.0132期汤枝鹏,等: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77 图1 Roquefortine类化合物的结构Fig.1 The structures of roquefortines2生物活性2.1 抗菌活性1979年Bettina Kopp,H.J.Rehm报道了ro-quefortine C的抑菌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C能够抑制具有细胞色素呼吸链和过氧化氢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生长,而对于缺乏血红素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14]。
由此作者推测该化合物可能是血红素抑制剂。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没有抑制活性,合理的解释是化合物难以转运进入细胞,从而不能发挥作用。
1981年Bettina Kopp and H.J.Rehm的研究发现其能够显著的抑制细菌RNA的合成[15],而实验中也观察到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认为这是RNA合成被抑制引发的连锁反应。
2001年Caroline Aninat等研究了roquefortine C以及常见的环二肽对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活性。
研究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C对小鼠的微粒体显示出了很强的亲和力,其Ks值在0.2~8μmol/L的范围变化。
对于人类P450酶的1A1,1A2,2D6和3A4亚型也显示出很强的亲和力,但是对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没有作用[16]。
文章中提到含氮的咪唑基能够与与血红素铁相连接,从而发挥作用,另外roque-fortine C的脱氢组氨酸基团和稠合的三环结构对其抑制活性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该化合物抑菌机制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没有得到确定的结论。
2.2 抗肿瘤活性研究者们还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例如对从深海菌株F23-2中分离得到的ro-quefortine F-I分别进行了A-549,HL-60,BEL-7402,MOLT-4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筛选[8-9]。
测试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F对4个细胞株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4,33.6,13和21.2μg/mL,roquefortine G只对A-549,HL-60有微弱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2.5μg/mL和33.6μg/mL,roquefortine H和roquefortine I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肿瘤抑制活性。
Ben Clark等对roquefortine E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测试仅发现对小鼠细胞NS-1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LD50为24μg/mL[7]。
3 生物合成研究3.1 生物合成相关机制的研究关于roquefortine C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开展地比较早也比较多。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前体是色氨酸,组氨酸和甲戊羟酸(生物体内以二甲基丙烯焦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得到了验证。
Barrow等曾报道过在Penicilli-78 中 国 海 洋 药 物32卷um roqueforti培养基里分别添加[2-14 C]标记的甲戊羟酸,[亚甲基-14C]标记的色氨酸和[2-14C]标记的组氨酸,检测出产物roqueforine C中掺入标记前体的比率分别为0.08%,0.15%和1.12%[17]。
此后,Gorst-Allman等也通过添加[1,2-13C2]标记的乙酸盐证明了化合物中的异戊烯基来源于甲戊羟酸。
研究者们还对异戊烯基引入的机制和组氨酸的脱氢化学机制进行了研究。
对异戊烯基的引入机制存在分歧,Barrow认为异戊烯基首先加在吲哚的1位或者2位,然后通过各种重排机制最终加到吲哚的3位上;另一种意见认为异戊烯基是直接加到吲哚的3位上。
目前第二种机制更被接受。
Bhat等[18-19]在Penicillium roqueforti培养物中添加L-[2,4,5,6,7-2 H5]色氨酸,通过1 H-NMR可以明显的检测到产物中存在着6位氚标记的roqueforine C,进一步联合质谱分析检测到产物中存在五氚代化合物(比例为8%)。
这一实验现象与之前Barrow等预测的中间体A和By-croftand Landon[20]预测酶偶联的中间体B相矛盾,之后Bhat等推断异戊烯基的引入方式是二甲丙烯基焦磷酸酯以SN2的机制直接进攻吲哚的C3位而来。
图2 预测生合成中间体结构Fig.2 The structures of postulated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Vleggaar和Wessels[21]对roquefortine C中脱氢组氨酸部分脱氢作用的立体化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方法分别对相同的青霉菌株添加(2S,3S)-[3-3H]组氨酸和(2S,3R)-[3-3 H]组氨酸前体,同时添加(2S)-[ring-2¢-14C]组氨酸作为内标,然后比较产物roquefortine中3 H∶14 C的比例。
研究者观察到标记的组氨酸很好的掺入到产物中,比例达到了1%~4%,并且得出结论pro-S-氢在此过程中消除了,因此产物中双键都是E式构型。
3.2 Roquefortine类的可能生物合成途径具体的生合成步骤首先是组氨酸和色氨酸在酶的催化下生成环二肽的结构(12),然后是异戊烯基的引入,甲羟戊酸通过SN2的机制从吲哚环的背面进攻,然后是一步环合的反应生成了ro-quefortine D;Roquefortine D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脱氢作用就生成了roquefortine C,Roquefor-tine C继续衍生化依次能得到其它的该类化合物。
图3 推测的roquefortine的生合成途径Fig.3 Postulated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roquefortines2期汤枝鹏,等: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79 4 化学合成这类化合物特异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化学家们广泛的兴趣,其中Madeleine M.Joullié小组已完成了roquefortine C,roquefortine D,isoroquefortine C和isoroquefortine E这4个化合物全合成研究。
4.1 Roquefortine D的全合成在1998年,为了确定roquefortine D的绝对构型,Wei-Chuan Chen等人第一次完成了该化合物的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