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夏游依安植物园》,回答下列小题。
①依安植物园,坐落于北方小城依安县,是镶嵌在乌裕尔河湿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植物园的东廊门颇具民族特色,由几块巨石堆叠而成,气势恢宏。
②顺着大门向里走,一条宽阔平坦的主干道,路面铺着坚硬的油渣,院内有两条主干道,成十字花型,位于园中心。
除了园林绿化车,其它车是不允许入内的,行人可以在路上放心自在地行走。
③在植物园的东北角有一处曲曲折折的长廊,一眼望不到头。
如果是盛夏,植物的枝叶藤蔓爬满长廊上面的丝网,一片绿荫将长廊笼罩,阳光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游人穿行在绿叶繁花嫩叶当中兴致盎然。
④现在是初夏,藤蔓还没有爬上去。
两边青绿的果实缀满枝头,李子、樱桃、葡萄,触手可及。
走在长廊里,扑面吹来松脂的芳香和草木的气息,芳香似乎也是青葱色的。
⑤在长廊尽头,立着一块巨石,大约有几吨重,巨石上刻着四个大字,“紫气东来”。
在巨石的东北角,有一处迷宫,环形的通道,系植物墙,有点像游戏中的丛林场景。
⑥迷宫的四周种植着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那种花外形有点像串红,却又比串红的花小得多,成串的花朵只有米粒大小,粉色的密密麻麻的花中有数不尽的蜜蜂蝴蝶,还有那丑陋的红背甲壳虫也来凑热闹。
⑦行走在曲曲折折的石块铺就的路上,满被树荫笼罩,一片清凉,通向植物园正北面的假山。
不时有游人擦肩而过,有疾步如飞的健身者,有缓慢行走的老者,有衣裙如花的女子,有活泼撒欢的小孩。
一群群孩子们欢悦得像花丛中的蝴蝶,兴奋地摆出各种姿势和造型,父母们抢抓镜头拍照。
⑧假山不算太高,沿着曲曲折折的石头台阶登上山顶,站在亭上,凭栏临风,享受凉风轻拂,十分惬意。
举目远眺植物园,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⑨假山的南面一帘瀑布哗哗地流淌,水花飞溅,水声清越,水气氤氲,尽现水的活力和灵性,又是游人的一个拍照点。
假山南面的空地是一个圆型的塑胶运动场地。
中间有喷泉,每到晚上,喷泉便会喷出各种各样造型不一的水柱,水柱成花开形状,时如莲花开放,时如菊花绽开,中间还不时喷射出一条冲天的水柱,能冲激到旗杆那么高。
雪白的水花落地,砸出美妙的响声,落水进溅的水花扑面飞来,给驻足观看的游人们送上一丝清凉。
⑩假山的北面是一个人工湖,将假山环绕起来。
湖水碧绿,大小不一的鱼儿在水中追逐,不时跃出水面,露出美丽的鳞片,红的黄的花的黑的,煞是好看,美丽的鱼儿让人不自觉想到“锦鳞游泳、沉鳞竞跃”的场面。
燕子不时在假山上空盘旋飞行,不时贴到水面上嬉戏。
⑪湖的四周有各种各样的雕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鹿妈妈带领着一头小鹿;有两匹吃草饮水的马儿;有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牛娃;有洒水洗浴的美人鱼;有几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还有身披蓑衣垂钓的老翁。
⑫这个湖的东南角还有曲曲折折的廊桥架在湖面上,廊桥的一头是个亭子。
湖边有一口老井,旁边放着辘轳、木桶、饮水槽,尽显田园风光。
人在湖边游览,仿佛身处乡野,又如置身于江南梦幻水乡。
⑬我从湖的西侧顺着林中小道来到植物园的西北角。
植物园里简直没有一片空地,草坪、花卉和树木将每一个角落都安排得满满的,展现无限生机。
经过人工培育的各种各样的花卉散布园中,成为整齐划一的造型各异的几何形状。
有的花贴着地面,有的花亭亭玉立,有的花鲜艳夺目,有的花素颜内敛,有的花一见如故,有的花素未谋面。
各种各样的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蜂围蝶绕、沁人心脾,令人心神愉悦。
⑭大片的森林绵延不绝,有挺拔的云中杨、婆娑的柳树、洁白雅致的白桦树、浓郁芳香的松树、修剪成球型的榆树。
设计者还别出心裁,一些树的树干上还挂着可自由出入的鸟笼子,可供鸟儿玩耍。
植物园东南角孔雀笼子里有十几只孔雀,看到游人围观就会开屏展示,“似与游者相乐”,赢得游人们的阵阵惊叫和赞许。
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鸟鸣嘤嘤的地方,成为鸟儿的天堂。
⑮依安植物园是集生态、绿化、休闲、健身、娱乐、环保于一体的生态园林,现已成为省内闻名遐迩的北方名胜,四季景色各异,每天游人如织。
⑯夏季时节,徜徉于依安植物园,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作者:邢占双,系依安县初中语文教师,有改动。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文章的?(2)第④段划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3)第⑨段划线语句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体会其写景状物的妙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作者游踪(2)通感(3)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突出喷泉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凉爽快感。
(4)本文表达了作者喜爱、依恋依安植物园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结合“顺着大门向里走,一条宽阔平坦的主干道”“在植物园的东北角有一处曲曲折折的长廊,一眼望不到头。
”“在巨石的东北角,有一处迷宫,环形的通道,系植物墙,有点像游戏中的丛林场景。
”“迷宫的四周种植着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草”“行走在曲曲折折的石块铺就的路上,满被树荫笼罩,一片清凉,通向植物园正北面的假山。
”等分析得出:本文是以“地点变换(作者游踪)”为线索组织文章的。
(2)“芳香”是嗅觉,“青葱色”是视觉。
(3)要求学生结合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然后结合划线句分析:“雪白的水花落地,砸出美妙的响声”是视觉,听觉;“落水进溅的水花扑面飞来,给驻足观看的游人们送上一丝清凉。
”是触觉。
(4)结合“徜徉于依安植物园,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分析得出:表达了作者对依安植物园的喜爱、流连忘返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作者游踪;⑵通感;⑶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突出喷泉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凉爽快感。
⑷本文表达了作者喜爱、依恋依安植物园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把握,注意通感修辞的把握。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⑶本题考查写作角度的把握,注意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体会妙处。
⑷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文末画龙点睛的句子理解作者感情。
2.现代文阅读梧桐树丰子恺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电脑绿叶,只有梧桐树的主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
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笆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日繁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技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接上丢下来的东西。
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自初夏至今,这几椿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3)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文章第④段写梧桐落叶的情景,为什么要写到“落花”呢?(5)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要的阐述。
【答案】(1)新桐初乳;绿树成阴;梧桐叶落(2)“浓妆淡抹”指“浓艳和淡雅的装饰”,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浓妆淡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梧桐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梧桐树的种种容貌,突出了作者对梧桐的亲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写出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
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了铺垫。
(4)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落花”与“落叶”的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5)①拥有的东西未必能够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也会如此。
②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③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真正拥有了生活。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