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繁盛)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对个人的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义把创作视为一种自我表现,一种个性的外化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对“异国情调”的浓烈兴趣。
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自然的崇高和“异国情调”与都市文明的庸俗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中世纪精神”(Medievalism),它表现为对基督教的美化、对民间文学的重新发现、对非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的浓厚兴趣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倡导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色彩,强调情感、想象、天才、灵感和无意识。
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主义( 1797至1802)1、“耶拿派”:是欧洲第一个浪漫主义团体,核心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
2、“耶拿派”的另一作家是诺瓦利斯,诗的内容多为赞美死亡,描写黑暗,充满浓厚的悲观情绪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如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早逝的未婚妻而作;另一作家则是蒂克,他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中期浪漫主义(1803至1815 )1、“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是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他们关注现实,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间诗歌,编纂了德国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所搜集的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厌恶都市文明,反对资产阶级文明,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
2、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构思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正式出现。
1800年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写序言,主张“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
1815年又从诗集中抽出自己的诗作单独成册,又附加一篇序言,这一前一后两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第二代诗人:(拜伦、雪莱)恶魔派/积极浪漫主义拜伦拜伦式英雄: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的思想个性气质。
孤傲的反叛者,心怀人间悲哀同整个社会抗争代表作品: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内容:通过对哈洛尔德游历生活的叙述和抒情主人公的议论、抒情,反映了19世纪初期欧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主题思想:渴望自由、反对侵略、憎恨专制统治、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反暴政、反侵略)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
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
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唐璜》诗体小说的思想性。
主要内容:借助主人公的经历,全面展现18~19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
基本主题是反专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雨果(2)《〈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在其中,他提出“(美丑)对照”这一新的美学原则;戏剧《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伪古典主义取得彻底胜利;《静观集》是雨果对自己生涯的总结和回顾,他汇总来各种抒情题材,并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其抒情诗的高峰;《悲惨世界》是其小说创作的高峰。
(3)具体作品分析✧《欧那尼》(戏剧)具有哥特气氛和奇情剧手法的浪漫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摆脱了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
具体体现为:a反对理性节制情感,讽刺王权贵族;b破坏三一律,时间长,地点多,情节杂。
对照原则:白发老翁——翩翩少年,当朝国王——绿林大盗,卑劣自私、荒淫暴虐——高尚纯洁。
美丑对照原则:一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二主要内容: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巴黎圣母院》艺术特点:①成功地运用了对照原则;②运用了夸张、巧合手法,情节离奇,构思巧妙,人物非凡,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原则:1、人物间对照➢爱斯梅拉达与弗罗诺:善—-恶➢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美—-丑➢爱斯梅拉达和费比斯:忠贞—-放荡➢爱斯梅拉达和甘果瓦:义重如山——忘恩负义➢加西莫多与费比斯:容貌丑陋、心灵美好—-容貌漂亮、心灵丑恶➢加西莫多与甘果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好多债是不偿还的”;勇敢无私,不怕牺牲—-怯懦自私,贪生怕死2、人物自我对照➢加西莫多的自我对照:丑陋外貌—美丽心灵;粗野、冷漠、凶恶—-仁爱、善良、纯真➢乞丐王国的自我对照:低下的地位——高尚的心智➢弗罗诺的自我对照:善良——阴险毒辣;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反动教会的代表➢费比斯的自我对照:外表漂亮——内里肮脏;出身“高贵”——趣味低下;有军人的勇敢——却没有正直为人的勇气3、内外和谐的形象——爱斯梅拉达: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不仅外表美,而且善良、真诚,是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典型。
4、场景对照乞丐王国与宗教法庭:异教——教会;平等——专制;人道主义——泯灭人性✧《悲惨世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宏伟的社会史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典范”)主要人物:福来主教、让·瓦尔让、芳汀、柯赛特、沙威。
具体人物分析:让·瓦尔让: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劳苦大众,被仁爱感化的博爱主义者。
心灵历程三阶段: 1.心灵的堕落; 2.人性的复苏; 3.道德的发展和升化。
芳汀:被遗弃、被敲诈、被欺辱,逼良为娼、悲惨死去。
珂塞特:苦难的儿童。
主题思想:a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观念; b体现了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人民起义热烈赞赏,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c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用爱、善良、仁慈去改造社会和人的乌托邦思想。
对比原则:➢让·瓦尔让与沙威:罪犯,但要改恶从善——警察,但执法过严;不断做善事,却屡屡碰壁——不断做错事,也未见步步高升。
➢让·瓦尔让与福来主教:由恶到善——善的化身;善的扩散——善的本源。
➢芳汀与柯赛特身世对照:悲惨死去——先苦后甜。
✧《九三年》以1793年法国革命中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生死搏斗为历史背景,思考人道与革命、宽容与恐怖之间的关系。
(4)雨果的思想倾向——人道主义:a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b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c主张仁爱感化教育。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1、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别林斯基认为“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
有《俄国军营的歌手》。
2、普希金俄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30年代走上现实主义诗人道路,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有著名的《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讴歌自由与个性解放,谴责上流社会,否定沙皇专制,为此遭到流放。
《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简析奥涅金的形象: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1、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
2、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是美国的民族诗人。
其代表诗集《草叶集》唱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新生,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
包括:《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第二节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思想特征:①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布条做成红石竹花,送给战友,附送上这首诗。
1、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2)具体作品分析《红与黑》(根据真人真事写成)批判性主题: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谴责了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和贪得无厌;②暴露了复辟王朝封建贵族政治上的反动,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③批判伪善,以及伪善之下的阴险、卑鄙、贪婪。
▲于连形象: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自我意识在环境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主要体现为:他精力充沛、意志坚强、颇有才气、反抗社会和一切不公正的对待,但由于精通世故,强大的欲望和野心又很容易使他向权贵和财富妥协;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甚至走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愿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由于他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反抗和妥协都是出于个人主义的动机,注定要失败。
《红与黑》的思想价值内涵:①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司汤达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爱情;②它又是一部政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