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五定”模型是什么

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五定”模型是什么

【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五定”模型是什么明阳天下拓展三个角度看绩效管理一个企业当中,三个部门都可以成为考核的组织部门,这个三个部门是财务部、计划信息部、人力资源部。

从财务部的角度看绩效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编制预算,进行会计核算,按照预算目标进行支付。

从计划信息部的角度看绩效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制定战略目标,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和过程控制,对经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判。

从人力资源部的角度看绩效,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绩效考核方案,组织绩效辅导,按照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那么,哪一个角度的考核是好的考核方式呢?实际上,单纯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只有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的考核方式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

原因很简单,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首先是战略目标制定和分解开始,然后形成考核指标,而考核指标的达成需要财务预算系统,同样,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流程必不可少。

这样,就通过绩效管理把财务角度、计划信息部角度、人力资源部角度的绩效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三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开发出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这里面,需要明确三个部门的主次关系,通常,整体的绩效管理程序由人力资源部发起,计划信息部和财务部在其中各个环节配合。

也有列外,有的企业把部门的考核也就是从战略到预算到部门考核指标的过程交给计划信息部,而把员工的考核交给人力资源部。

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要看企业部门的分工,最好是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发起各个流程,作为绩效管理流程第一责任人推动整个程序有序开展。

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呈现10大发展趋势:1、从注重过去到注重未来(战略导向、平衡计分卡):以往的绩效考核方式注重事后评价。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注重基于战略目标系统规划未来目标与达成策略。

从事后静态评估转向事前的动态管理。

2、从注重对个人的总体评价到注重价值(结果+行为):以往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员工个人表现的考核,关注人与人的对比。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注重价值创造的过程(战略目标+行动计划+考核指标+目标值+衡量标准+激励政策)。

3、从注重评估等级到注重绩效目标(目标导向):以往的考核方式注重员工的等级评定,对员工的绩效表现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定级确定奖金多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注重目标的设置,关注哪些是企业必须重点完成的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与员工的工作相关联,最终实现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4、从凭个人主观判断到注重结果衡量(从定性到量化):以往的考核方式注重个人主观判断,由于平时沟通不足,导致信息收集不充分,主管对员工的了解不多,最终打分的时候只能拍脑袋。

战略绩效管理则非常注重过程沟通和绩效记录,由于事实依据充分,双方沟通充足,最终主管可以根据事实对员工的绩效表现给出合理的、员工容易接受的评价。

5、从评价表为主到价值创造的过程(绩效辅导):以往的考核方式非常关注绩效考核表的设计,过程当中主要依赖考核表。

战略绩效管理则把考核表当成绩效沟通的工具,跳出考核本身去关注更加重要的绩效辅导,绩效辅导是绩效管理的生命线,做好了绩效辅导才能真正实现战略绩效管理的价值。

6、从填写大量的考核表格到与企业目标相结合(KPI):以往的考核方式需要填写大量的考核表格。

战略绩效管理则非常关注与战略目标相关的信息,更加关注能够推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绩效指标。

7、从人力资源程序转向企业管理程序(运营回顾、战略回顾):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人力资源部为主的人力资源程序,人力资源部包揽除最终打分之后的所有考核工作,甚至包括员工指标的指定和考核分数的调整。

战略绩效管理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纲,把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串联起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上升到企业整体管理程序,从关注员工个体表现转为关注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落实。

8、从单方面考核从上到下转向员工参与: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主管的单方面评价,无论是考核指标的制定、考核打分还是考核结果应用,员工都不参与,因此被称为暗箱操作。

战略绩效管理则非常关注员工的参与,全过程都让员工参与,员工的积极参与推进了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

9、从用于奖金分配转向帮助员工成长:以往的考核方式的结果主要用于奖金分配,短期效益比较明显。

战略绩效管理则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员工的进步成长,更加注重长期价值。

10、从各个击破的个人作战转向团队协同: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关注每个员工个体的绩效表现。

战略绩效管理则非常关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通过绩效管理把各个部门关联起来。

“五定”绩效管理模型现在,各级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大概都有一个了解,但是对于绩效管理如何发生作用的机理却了解不多。

仅仅满足于知道“绩效管理是什么”,而不去追问“绩效管理是怎么一回事”,是无法在企业内部对绩效管理实施形成共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花了很大的力气推行绩效管理,最终却落得“认认真真走形式”的下场,最终让大家陷入无限痛苦的绩效魔咒的原因所在。

本书是著者结合15年的精心研究和数十家企业咨询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绩效管理发挥作用的机理,从五个环节对绩效管理的运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称为“五定”战略绩效管理模型,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绩效导向文化的塑造”和“管理者绩效领导力的提升”,唯有抓住这两个基本点,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定”模型的内涵和主要工作工作包括:1、定基础-责任到岗权力归位,主要工作是完善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授权事项等组织管理工作,为战略绩效管理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企业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不做行不行?不做显然不行。

我们知道,企业职责重叠、职责空白、管理汇报关系混乱、多头领导、岗位设置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非常普遍。

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某个工作没有人做,那么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这个指标就无法落实到具体员工。

如果管理汇报关系混乱,大家搞不清楚谁领导谁,谁对谁汇报,那么就无法明确考核人。

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做组织梳理,这是基础。

那么,在定基础环节,如何理解组织设计、岗位设计、部门及岗位的定位与职位,需要用到哪些理念、工具和方法,组织梳理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展开,具体有哪些成果?这些内容将在第二章进行详细介绍。

2、定方向-战略清晰目标一致,主要工作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工具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梳理和明确,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整体方向。

企业未来1-3年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要达成什么目标?要在哪几个方面做到差异化?在哪几个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这是企业必须考虑清楚的,也是指导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南针。

不做战略梳理行不行?不做战略梳理会对绩效考核形成什么影响?如果不做战略梳理会出现战略是战略,考核是考核,战略与考核两张皮的现象。

这个现象导致的最坏的结果就是,企业考核的东西不是高层关心的东西,高层关心的东西在考核里没有体现。

最后,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得不到高层的支持,如果考核得不到高层的支持,那么中层消极抵抗就有了理由,“高层都不关注,我们凭什么那么认真?”因此,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将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也是这样一个结局。

面对这样的结局,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表现出了不解和困惑?搞不清楚,为什么高层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说考核重要,说考核势在必行,要求各级经理认真对待,但是到了真正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又变卦了呢?为什么每次和企业一把手汇报绩效考核工作,他只是说“先放在这里吧,我看看”,之后却没有任何反馈?其实,原因很简单,绩效考核体系没有融入到战略运营体系当中,没有发挥落实战略的作用,也没有和员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那么,在定方向环节,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工具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需要用到哪些理念、工具和方法,战略梳理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展开,具体有哪些成果?这些内容将在第三章进行详细介绍。

3、定规划-指标明确行动有力,主要工作是对前期梳理的战略目标进行系统分解,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提取用于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为准确衡量员工的绩效提供适合的“标尺”。

基础打好了,战略目标也梳理清楚了,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定绩效考核指标,这是绩效管理的“标尺”,要想定出合理的指标,使得指标与企业的战略更加契合,企业要做好绩效规划工作。

绩效规划就像盖房子的蓝图一样,非常重要,这一环节抓好了,考核指标的适宜性就抓住了,衡量的尺度标准也会更加清楚。

其实,前面两步完成了,这一步就简单多了,重点根据与战略的相关程度选取考核指标,所谓“抓重点、重点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基本上,每个人选取5-8个考核指标,形成业绩合同,作为后续绩效管理工作的评价尺度。

那么,如何从战略目标分解指标,分解指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理念、工具和方法,具体的步骤是怎么展开的?这些内容第四章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4、定改进-教练辅导落地生根,主要工作是在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基础上,上级与下级保持持续的沟通,对下级进行高效的辅导。

前面三步仅解决了考核指标来自哪里,考核指标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后续大量工作需要绩效辅导和绩效面谈来完成,绩效辅导和绩效面谈是绩效执行的核心环节。

所谓绩效辅导,是指经理和下属针对考核指标所进行的持续沟通,目的是帮助下属进一步理解考核指标的内涵,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的关系,考核指标与本职工作的关系,帮助员工梳理工作思路、形成工作计划、提供工作方法和工具、协调资源、提供支持,帮助员工把思想和行为逐渐调整到绩效考核的导向上来。

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绝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都忽视了这个环节。

他们通常把绩效考核和日常工作的界限分得很清楚,而没有认识到,其实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帮助经理和员工梳理工作,帮助员工更好地位组织作出贡献、提升自我的一个工具和思想而已,他们没有根本性的对立。

如果这个工作不做扎实,我们一直强调的“绩效导向的文化塑造”以及“管理者绩效领导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无法落地。

如果对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帮助经理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工作思路不清的问题、上下级沟通不畅的问题、员工技能不足的、工作意愿不强的问题、管理需要陷入细节的问题、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等等。

现在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了,绩效考核的结束不是以打分完成为结束标志,而是以绩效面谈为结束标准,绩效面谈是双方一次正式的面谈机会,在绩效面谈会上,双方对员工过去一个周期的绩效进行充分的沟通,对员工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达成共识。

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经理对绩效面谈仅仅是“知道了”而已。

对于绩效面谈纠正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绩效面谈?如何才能进行一个成功的绩效面谈?绩效面谈和平常的沟通的差别是什么,绩效面谈的对于经理和员工的价值是什么等?却鲜有自己深刻的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