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原县自然概况

五原县自然概况

五原县自然概况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中部,处于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与乌拉特前旗毗邻;西与临河区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

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

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

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

至2005年底总人口271942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3.3%。

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

城镇人口30.51%,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县人民政府驻隆兴昌镇,邮编:015100。

代码:150822。

区号:0478。

拼音:Wuyuan Xian。

【行政区划】五原县辖7个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新公中镇、天吉太镇、胜丰镇、巴音套海镇、银定图镇;国营建丰农场。

【历史沿革】1912年设县。

因汉代五原郡得名。

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

五原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始于战国。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五原郡。

隋置丰州五原郡。

明时入于蒙古。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设大辞典五原厅。

1912年改五原县。

现在的五原县1958年4月由原五原县和原达拉特后旗合并而成。

2000年,五原县辖4个镇、1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6908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隆兴昌镇 73445 塔尔湖镇 13484 巴彦套海镇 13676 复兴镇 12668 胜丰乡 11934 和胜乡 10970 向阳乡 12313 城南乡 8294 荣丰乡 8681 沙河乡10483 美林乡 9854 永利乡 10802 什巴圪图乡 9914 银定图乡9118 海子堰乡 10151 景阳林乡 5014 民族乡 8803 乃日拉图乡9511 丰裕乡 10021 锦旗乡 6465 巴盟建丰农场虚拟乡 2756 内蒙五原劳教所虚拟乡 725。

地势地形:本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

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

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

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

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

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

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境内因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许多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

这些洼地与壕沟长年积水,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俗称泊尔洞)。

全县有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171个,总面积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7个,总面积1.33万亩。

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

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

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镇、新公中镇,以及县境南部的套海镇、东部的胜丰镇、隆镇也有零星分布。

【气候资源】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

光能资源本县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39千卡/厘米2,仅次于西藏、青海,生理辐射总量75.185千卡/厘米2,≥1 O‴期间(作物生育期)辐射总量81.75千卡/厘米2,生理辐射总量为40.04千卡/厘米2,占全年辐射总量53.2%,占全年生理辐射总量55.7%。

全年日照时效3230.9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4—9月(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1813.9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56%。

本县光能资源丰富,但光、温不同步,利用率低。

热量资源本县年平均气温6.1‴,4--9月平均气温l7‴,极端最高气温36.4‴(1971年7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6.7‴(1967年12月27日),年极端气温较差73.1‴。

≥1 O‴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

地温:7月份地温最高,平均28.5‴,高于同期气温5.8‴;1月最低,平均零下12.3‴,高于同期气温O.9‴。

降水和蒸发年平均降水量177毫米,东西部略有差异,东部高于西部5.6毫米,降水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平均l52.8毫米,占年降水量86.3%。

年蒸发量2039.2毫米,是降水的11.5倍。

本县光能资源丰富,潜力很大,但利用率低,本县是以小麦为主体发展种植业生产的,小麦约占粮豆而积70%,一季小麦一般在7月15日到12日收获,收获小麦后还有近60天的光热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一季小麦按生理辐射计算光能利用率仅O.5—O.6%。

近年来广大农民采用了小麦套玉米、套葵花、套黄豆等套种形式,提高了单产和光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资源】河流水系: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

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

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套海镇。

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二黄河),它由磴口、临河向东进入五原,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

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

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旧时亦称五角河、五加河),它原是黄河的主流,是北河。

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现在的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

乌加河现在是黄河的支流,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由建丰农场出界,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在五原地段为46公里长。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

在五原境内除了二黄河之外与黄河有关的还有一些人工河,它们是:(一)丰济渠,又名天吉泰渠。

它位于县境西部,以渠与临河分界。

它又名中和渠,光绪三十一年更名丰济渠。

初由黄河引水,1965年改由总干渠引水,全长41.7公里,正常流量48立方米/秒。

(二)皂火渠,在县境西部。

其进水闸在总干渠毛家桥。

1966年又于塔尔湖境内接挖新皂火渠,总共全长68.98公里。

正常流量28立方米/秒。

(三)沙河渠,原名永和渠,位于县境中部,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沙河渠。

初由黄河引水,1969年改由总干渠引水。

全长75.02公里,正常流量为25立方米/秒。

(四)义和渠,原名同和渠,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义和渠,位于县境中部。

1966年开始改由总干渠引水,向东北汇入总排干,全长86公里。

正常流量30立方米/秒。

(五)通济渠,初名老郭渠,后又称四大股渠,位于县境东部,其下游又称五大股渠。

民国4年更名通济渠,1966年改由总干渠引水,而后汇入乌加河,全长40.58公里,正常流量37.4立方米/秒。

此外,县境还有总排水干沟(乌加河)、六、七、八和皂沙、义通排水干沟,均为建国后人工开挖而成,总长度是172.46公里。

本县由于降水少,不能形成地表径流,但黄河在本县境内全长59.5公里,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地表水。

黄河年际流量变化不大,一般在336.5亿米3,最大流量438.4亿米3(1 967年),最小流量1 29亿米3(1 969年)。

但年内变化较大,黄河水量以1 2月2日最少,是黄河的枯水期,一般流量只有300—400米3/秒,3—6月份流量增加到450—600米3/秒,7—10月份是黄河汛期,流量增加到1200—1900米3/秒,占年际流量的59%。

最大洪峰达5800米3/秒(1981年9月)。

每年大水6月份才能到来,农业灌溉用水与农作物需水不能同步,常出现夏灌水量不足,干旱年份常出现头水供不应求,而影响农业生产。

黄河水质好,旷化度O.6克/升,pH值7.9%,灌溉期间水温l 4—22‴,每米3平均含沙5.3公斤,淤澄后具有肥田和改良盐碱的作用。

主要的阳离子是Ca++、Mg++。

阴离子是C)3-、HC03-,CI-、SO4-,是农牧林渔业生产用水的优质水源。

全县境内有丰济、皂火、沙河、义和、通济5大干渠,9条分干渠,农、林、牧地,每年引水量达10—11.6亿米3。

但由于全部渠道没有防渗措施,每年约有5—6亿米3水渗入地下,抬高了地下水位,促使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在排水工程上,全县有干渠6条,分干渠16条,支渠44条,斗渠65条,还有密如网络的农毛渠,全长2064.6公里,但由于排水出路不畅,塌坡淤澄严重,未能发挥应有效益,年排水量只有近l亿米3,不到引水量的十分之一,仅占灌溉面积的三分一。

地下水资源全县地下水是埋藏在第四纪沉积层中,一般埋深O.5—3.2米之间,含水层厚度30—1 60米,单井涌水量5—20米3/小时。

本县地下水大部分水质好,矿化度低于3克/升的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1.1%,适宜农、牧、大业灌溉和人畜饮用,根据地下水水质,全县可划分为三个区:①淡水区:矿化度低于3克/升,主要分布在向阳乡以西的乃日、巴彦、永利等乡,还有城关乡以南的荣丰、胜丰等乡的一部分。

这部分地下水是农、牧、林业用水的优质水源,可开采量约7.8亿米3,可逐步开发利用。

②咸水区:矿化度一般在3—1 O克/升,主要分布在向阳乡的一部分,还有美林、沙河等乡。

这部分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不适宜灌溉。

③卤水区:一般矿化度大于1 O克/升,最高达76克/升,主要分布在复兴、景阳林、锦旗等乡。

这部分地下水由于含盐量较高不能灌溉,也不适宜饮用。

地下水的补给途径主要是灌溉水的入渗,天然降水,渠道渗入及黄河的侧渗,每年约补给7.8亿米3。

【土地资源】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本县土壤可划分为灌淤土、盐土、碱土、风沙土、草甸土5个土类、8个亚类,26个土属,268个土种。

(1)灌淤土:灌淤土在全县分布广、面积大。

本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蒸发强烈,土壤的水分蒸发后,水走盐存聚集于表层,使土壤呈现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

为此灌淤土又分为草甸灌淤土和盐化灌淤土两个亚类。

盐化灌淤土多于草甸灌淤土。

灌淤土是本县耕地的主要土类。

(2)盐土:盐土在本县面积较大,是荒地的主要土类。

由于盐土的地表有一层较厚的盐霜或盐结皮,各种作物都难以生长,只生长一些红柳、碱蓬、盐蒿、猪尾巴等盐生植物。

(3)碱土:碱土在本县面积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