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邮政编码:010098电话:网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自然资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
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
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
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74.5%;地下水139.3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5%。
森林草原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714.9万公顷,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
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59亿亩,森林面积3.55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90.35万亩,宜林地面积2.37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2.55亿亩,天然林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6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
全区有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
内蒙古自治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
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
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7601.42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629.81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3971.61亿吨,居全国第1位。
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746.63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671.2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504.46吨,银3.15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3871.06万吨。
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
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 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
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环境保护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确定自然保护区14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7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1062.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73万公顷。
受自然条件制约,内蒙古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
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减少”。
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26亿亩,比1999年减少31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6.22亿亩,比1999年减少918万亩。
全区共有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7000多万亩农田和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生态治理区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11年底,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05个。
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13个,达到三级标准的2个,没有未达三级标准的城市。
人 口教育状况201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7所,全年招收学生11.52万人,年末在校学生38.4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0.2万人。
全年招收研究生5548人,年末在校研究生1531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609人。
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3所,全年招收学生10.59万人,年末在校学生30.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7.02万人。
全区有普通高中279所,全年招收学生16.97万人,年末在校学生49.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81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5%。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57515元,比上年增长13.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8950美元,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7%。
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
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
财政状况初步统计,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2264.1亿元,比2010年增加525.9亿元,增长30.3%。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58.9亿元,上划中央税收905.2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985.6亿元,增长30.9%,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5%;非税收入373.3亿元,增长17.7%,占27.5%。
201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2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707.3亿元。
全区各盟市财政收入构建新格局,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继续领跑,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拉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796.5亿元、295.5亿元和285.2亿元。
旗县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东胜区和准格尔旗财政总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分别达到223.7亿元和220.1亿元。
伊金霍洛旗达到183.3亿元,赛罕区60.4亿元,鄂托克旗51亿元。
全区101个旗县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县达到45个,超20亿元的旗县达到24个。
工业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占主导地位,这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2011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72.9亿元,同比增长36.5%。
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6960.8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4.4%。
其中,能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60.1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首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0.9%;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8.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2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27.6%。
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29.1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3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17.4%。
化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53.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4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2%。
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2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5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9%,同比增长48.5%,增长速度为六大产业最快的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9.5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6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3%。
农牧业经济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04.9亿元,增长5.8%。
粮食总产量477.5亿斤,增产45.9亿斤,创历史新高。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0762万头只,连续七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
其中,羊存栏8347.47万只,牛存栏956.33万头。
牛羊存栏呈现纯牧区减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增加的趋势。
2011年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55万吨、960万吨和53万吨。
招商引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3000.43亿元。
从项目投资规模看,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1267个,引进资金到位2849.9亿元,占9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2007—2011年五年间,全区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50.06亿美元。
2011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19.4亿美元,其中出口46.9亿美元,进口72.6亿美元。
2011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3家。
居民收入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比上年增加2710元,增长15.3%,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4791元,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878元,增长13.5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3%,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上年增加1112元,增长20.1%。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1元,增长26.4%,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218元,增长14.9%;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113元,增长35.3%。
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8元,增长23.5%。
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5%,与上年持平。
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3%。
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广电通信广播电视截至2011年末,全区共有盟市级以上电台13座,电视台14座,旗县级广播电视台76座。
全区共有广播节目126套,电视节目126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