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绕比C〈弹簧指数〉C=D2/d为了使弹簧本身较为稳定,不致颤动和过软,C值不能太大;但为避免卷绕时弹簧丝受到强烈弯曲,C值不应过小。
通常C≈5~8,极限状态不小于4或超过16。
常用旋绕比C值补偿系数K(曲度系数)为考虑弹簧丝的升角和曲率对弹簧丝中应力的影响。
弹簧术语中英文对照表Active number of coils(turns):有效圈数计算弹簧刚度时的圈数Axial pitch:轴向节距截锥涡卷弹簧轴向的节距Angular relationship of ends:收口的角关系拉簧的钩环的相对位置Baking:Heating of electroplated springs to relieve hydrogen embrittlement.Buckle:弹簧箍固紧簧板的金属箍Closed ends:闭收口closed and ground ends:磨平闭收口Close-wound:密身Characteristic:弹簧特性工作负荷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Diameter of wire cord:索径多股螺旋弹簧钢索直径Deflection:变形量(挠度)弹簧沿负荷方向产生的相对位移Deflection at ultimate load:极限负荷下的变形量弹簧在极限负荷下沿作用方向产生的相对位移Free height(length):自由长度(高度)弹簧无负荷时的长度(高度)Free angle:自由角度扭转弹簧无扭矩作用时两臂的夹角Fatigue test:疲劳试验Height(length) at ultimate load:极限高度(长度)弹簧承受极限负荷时的长度(高度)Hot-setting:加温立定处理在高于弹簧工作温度条件下的立定处理Helix:螺旋形状、螺旋线。
Hooks:钩Hydrogen embrittlement:氢脆变Initial tension (Pi):初如拉力密圈螺旋拉伸弹簧在冷卷时形成的内力,其值为弹簧开始产生拉伸变形时所需要的作用力Initial load:初始负荷Impact test:冲击试验Load (P):负荷Loops:环Mean diameter or coils:弹簧中径弹簧内径和中径的平均值Modulus:模量Modulus in compression:压缩模量橡胶弹簧在压缩时的弹簧模量Number of end coils:支承圈数弹簧端部用于支承或固定的圈数Open ends, not ground:开口不磨平Open ends ground:开口磨平Passivating:钝化Pitch:节距螺旋弹簧两相邻有效圈截面中心线的轴向距离Pitch of wire cord:索距多股螺旋弹簧钢索中钢丝的导程Permanent deformation / Temporary deformation:永久变形弹簧卸荷后自由高度(长度、角度)Permanent set:永久变形Pre-set:To remove permanent set prior to application installation.Prestressing:强压(拉、扭)处理Radial pitch:径向节距截锥涡卷弹簧径向的节距Rate (R):斜率Remove:移除Setting:立定处理Spring index:旋绕比螺旋弹簧中径与材料直径(或材料截面沿弹簧径向宽度)的比值Slenderness ratio:高径比(细长比)螺旋压缩弹簧自由高度与中径的比值Space:间距螺旋弹簧两相邻有效圈的轴向间距Solid height:压并高度压缩弹簧压至各线圈接触时的理论高度Solid load:压并负荷弹簧压并时的理论负荷Stress at solid position:压并应力弹簧压并时的理论应力Stress relieve:应力消除Spring constant:弹簧刚度产生单位变形量的弹簧负荷Spring flexibility:弹簧柔度单位工作负荷下的变形量Spccified load:工作负荷弹簧工作过程中承受的力或扭矩Torque (M):扭矩,转矩扭簧的弯曲动作,等于负荷乘以从负荷到弹簧轴向的移动距离Twist angle of strands:索拧角多股螺旋弹簧钢索中心线与钢丝中心线的夹角Total number of coils(turns):总圈数Ultimate load:极限负荷对应于弹簧材料屈服极限的负荷Ultimate torsional angle:极限扭转角扭转弹簧承受极限负荷时的角位移Working ultimate load:工作极限负荷弹簧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Working torsional angle:工作扭转角扭转弹簧承受工作负荷时的角位移Working height((length):工作高度(长度)弹簧承受工作负荷时的长度(高度)的变化不能恢复的部分称为永久变形,能恢复的称为暂变形或滞弹性变形(end)弹簧的类型及功用1 弹簧分类弹簧的种类很多,若按照其所承受的载荷性质,弹簧主要分为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扭转弹簧和弯曲弹簧等四种。
若按照弹簧形状又可分为螺旋弹簧、碟形弹簧、环形弹簧、板弹簧、盘簧等。
表中列出的是各种弹簧的基本型式。
螺旋扭转弹簧是扭转弹簧中最常用的一种。
盘簧具有较多的圈数、变形较大、储存能量也较大的特点,多用于压紧及仪表、钟表的动力装置。
板弹簧能承受较大的弯曲作用,常用于受载方向尺寸有限制而变形量又较大的场合。
由于板弹簧有较好的消振能力,所以在汽车、拖拉机和铁路车辆的悬挂装置中均普遍使用这种弹簧。
下面给出了各种类型弹簧的实物图。
2 弹簧功用弹簧是通过其自身产生较大弹性变形进行工作的一种弹性元件。
在各类机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主要功用是:1)控制机械的运动,例如内燃机中控制气缸阀门启闭的弹簧、离合器中的控制弹簧(见图a);2)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例如各种车辆中的减振弹簧(见图b)及各种缓冲器的弹簧等;3)存储和释放能量,例如钟表弹簧(见图c)、枪栓弹簧等;4)测量力的大小,例如弹簧秤(见图d)和测力器中的弹簧等等。
拉簧、压簧的设计方法弹簧设计的任务是要确定弹簧丝直径d、工作圈数n以及其它几何尺寸,使得能满足强度约束、刚度约束及稳定性约束条件,进一步地还要求相应的设计指标(如体积、重量、振动稳定性等)达到最好。
具体设计步骤为:先根据工作条件、要求等,试选弹簧材料、弹簧指数C。
由于sb与d有关,所以往往还要事先假定弹簧丝的直径d。
接下来计算d、n的值及相应的其它几何尺寸,如果所得结果与设计条件不符合,以上过程要重复进行。
直到求得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解即为本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
实际问题中,可行方案是不唯一的,往往需要从多个可行方案中求得较优解。
例12-1设计一圆柱形螺旋压缩弹簧,簧丝剖面为圆形。
已知最小载荷Fmin=200N,最大载荷Fmax=500N,工作行程h=10mm,弹簧Ⅱ类工作,要求弹簧外径不超过28mm,端部并紧磨平。
解:试算(一):(1)选择弹簧材料和许用应力。
选用C级碳素弹簧钢丝。
根据外径要求,初选C=7,由C=D2/d=(D-d)/d得d=3.5mm,由表1查得sb=1570MPa,由表2知:[t]=0.41sb=644MPa。
(2) 计算弹簧丝直径d由式得K=1.21由式得d≥4.1mm由此可知,d=3.5mm的初算值不满足强度约束条件,应重新计算。
试算(二):(1) 选择弹簧材料同上。
为取得较大的I>d值,选C=5.3。
仍由C=(D-d)/d,得d=4.4mm。
查表1得sb=1520MPa,由表2知[t]=0.41sb=623MPa。
(2) 计算弹簧丝直径d由式得K=1.29由式得d≥3.7mm。
可知:I>d=4.4mm满足强度约束条件。
(3) 计算有效工作圈数n由图1确定变形量λmax:λmax=16.7mm。
查表2,G=79000N/mm2,由式得n=9.75取n=10,考虑两端各并紧一圈,则总圈数n1=n+2=12。
至此,得到了一个满足强度与刚度约束条件的可行方案,但考虑进一步减少弹簧外形尺寸与重量,再次进行试算。
试算(三):(1)仍选以上弹簧材料,取C=6,求得K=1.253,d=4mm,查表1,得sb=1520MPa,[t]=0.41sb=623MPa。
(2) 计算弹簧丝直径。
得d≥3.91mm。
知d=4mm满足强度条件。
(3)计算有效工作圈数n。
由试算(二)知,λmax=16.7mm,G=79000N/mm2由式得n=6.11取n=6.5圈,仍参考两端各并紧一圈,n1=n+2=8.5。
这一计算结果即满足强度与刚度约束条件,从外形尺寸和重量来看,又是一个较优的解,可将这个解初步确定下来,以下再计算其它尺寸并作稳定性校核。
(4) 确定变形量λmax、λmin、λlim和实际最小载荷Fmin弹簧的极限载荷为:因为工作圈数由6.11改为6.5,故弹簧的变形量和最小载荷也相应有所变化。
由式得:λmin=λmax-h=(17.77-10)mm=7.77mm(5) 求弹簧的节距p、自由高度H0、螺旋升角γ和簧丝展开长度L在Fmax作用下相邻两圈的间距δ≥0.1d=0.4mm,取δ=0.5mm,则无载荷作用下弹簧的节距为p=d+λmax/n+δ1 =(4+17.77/6.5+0.5)mm=7.23mmp基本符合在(1/2~1/3)D2的规定范围。
端面并紧磨平的弹簧自由高度为取标准值H0=52mm。
无载荷作用下弹簧的螺旋升角为基本满足γ=5°~9°的范围。
弹簧簧丝的展开长度(6) 稳定性计算b=H0/D2=52/24=2.17采用两端固定支座,b=2.17<5.3,故不会失稳。
(7) 绘制弹簧特性线和零件工作图。
(en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newmaker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newmaker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newmaker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newmaker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常用符号和单位newmakerA——弹簧材料截面面积(mm²);当量弯曲刚度(N/mm);系数a——距形截面材料垂直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B——平板的弯曲刚度(N/mm);系数b——高径比;距形截面材料平行于弹簧轴线的边长(mm);系数C——螺旋弹簧旋绕比;碟簧直径比;系数D——弹簧中径(mm)D1——弹簧内径(mm)D2——弹簧外径(mm)d——弹簧材料直径(mm)E——弹簧模量(MPa)F——弹簧的载荷(N)F’——弹簧的刚度Fj——弹簧的工作极限载荷(N)Fo——圆柱拉伸弹簧的初拉力(N)Fr——弹簧的径向载荷(N)F’r——弹簧的径向刚度(N/mm)Fs——弹簧的试验载荷(N)f——弹簧的变形量(mm)fj——工作极限载荷Fj下的变形量(mm)fr——弹簧的静变形量(mm)fs——试验载荷Fs下弹簧的变形量(mm);线性静变形量(mm)fo——拉伸弹簧对应于处拉力Fo的假设变形量(mm);膜片的中心变形量(mm)G——材料的切变模量(MPa)g——重力加速度,g=9800mm/s²H——弹簧的工作高(长)度(mm)Ho——弹簧的自由高(长)度(mm)Hs——弹簧试验载荷下的高(长)度(mm)h——碟形弹簧的内载锥高度(mm)I——惯性矩(mm4)Ip——极惯性矩(mm4)K——曲度系数;系数Kt——温度修正系数ρ——材料的密度(kg/mm³)σ——弹簧工作时的正应力(Mpa)σb——材料抗拉强度(Mpa)σj——材料的工作极限应力(Mpa)σs——材料的抗拉屈服点(Mpa)τ——弹簧工作时的切应力(Mpa)k——系数L——弹簧材料的展开长度(mm)l——弹簧材料有效工作圈展开长度(mm);板弹簧的自由弦长(mm)M——弯曲力矩(N•mm)m——作用于弹簧上物体的质量(kg)ms——弹簧的质量(kg)N——变载荷循环次数n——弹簧的工作圈数nz——弹簧的支承圈数n1——弹簧的总圈数pˊ——弹簧单圈的刚度(N/mm)R——弹簧圈的中半径(mm)R1——弹簧圈的内半径(mm)R2——弹簧圈的外半径(mm)r——阻尼系数S——安全系数T——扭矩;转矩(N•mm)Tˊ——扭转刚度(N•mm /(º))t——弹簧的节矩tc——钢索节距(mm)U——变形能(N•mm);(N•mm•rad)V——弹簧的体积(mm³)v——冲击体的速度(mm/s)Zm——抗弯截面系数(mm³)Zt——抗扭截面系数(mm³)α——螺旋角(º);系数β——钢索拧角(º);圆锥半角(º);系数δ——弹簧圈的轴向间隙(mm)δr——组合弹簧圈的径向间隙(mm)ζ——系数η——系数θ——扭杆单位长度的扭转角(rad)κ——系数μ——泊松比;长度系数ν——弹簧的自振频率(Hz)Vr——弹簧所受变载荷的激励频率(Hz)τb——材料的抗剪强度(Mpa)τj——弹簧的工作极限切应力(Mpa)τo——材料的脉动扭转疲劳极限(Mpa)τs——材料的抗扭屈服点(Mpa)τ-1——材料的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Mpa)υ——扭转变形角(º);(rad)弹簧材料的选择弹簧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弹簧承受载荷的性质、应力状态、应力大小、工作温度、环境介质、使用寿命、对导电导磁的要求、工艺性能、材料来源和价格等因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