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5月20日作者:杨春霞、杨军【小中大】
文章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水源生态林地
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
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增
收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县平原可开发利用林地面积约5万亩,现己开发1.2万亩。
当前,我
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经济效益怎样,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
疑问,深入到我县林地资源大镇接山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接山镇是我县最大的生态林基地,拥有涵养水源生态林地1万亩,其中己郁闭林地3000亩。
该镇自2005年发展林下经济以来,现己形成“林菌”、“林禽”两种林下经济模式。
其中,“林菌”
模式占地240亩,建有晾棚120个,涉及农户20户,发展品种有木耳、平菇和香菇等食用菌;
“林禽”模式占地10亩,主要以养鸡为主,共养6000只。
以2009年市场价格测算,“林菌”模
式每亩每年收益1万元左右,全年预计收入240万元;“林禽”模式每亩每年收益9万元,全年
预计收入90万元。
2009年,该镇林下经济预计收入330万元。
这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
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以接山镇为例,全县林下经济虽然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
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二)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
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仅有“林菌”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
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四)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五)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以接山镇“林菌”模式为例,因没有菌棒生产企业,各农户均自行制作与扩繁,不仅菌棒成本高,而且质量无保证。
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对策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结合接山镇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5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
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
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
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
一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
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
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奶牛、野兔等畜类。
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
一要搞好技术服务。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
二要搞好资金服务。
各乡镇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
县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县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要搞好市场服务。
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
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林下经济是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关键在领导。
一要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和指导、协调与服务。
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
二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
三要实行职能部门包保督导责任制,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涉农部门对县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