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递进教学
2004年9月在学部组织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成立了校本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小组。
分层递进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下面我就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方能成效。
(四)班级教学中,人人都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要创造条件,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概念界定
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学习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
“递进”,就是通过分层,以及分层带来的种种激励手段,充分挖掘学生个人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从而使班级的整体水平逐步上升。
因此分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递进才是目的.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双主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一)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
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按教师提出的分层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所在的层次及其学习目标。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对不同层面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我在教全等三角形判
定条件时(A)会根据判定方法、利用题目所给条件证明全等。
(B)会根据判定方法、运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证明全等。
(C)能否根据题意进行条件变换,如删掉(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一个条件证明全等,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形成有利于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三)分层作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设定基本题,人人要做,加深题为A层学生的选答题和B、C层学生的必答题,拓展题为B层学生的选答题,C层学生的必答题。
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本课外的配套资料,自己调配时间进行学习,不懂问题先看答案再和同学讨论最后请教老师,这样长期坚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分层评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提问、自学、讨论、练习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
对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A层学生,要采用多表扬、多激励的方式,寻找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克服自卑心理,尝试成功的喜悦,重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对成绩一般的B层学生(这一层次学生占班级多数)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暗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C层学生,则采用竞争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
这样,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学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四、分层递进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克服种种困难把“分层递进”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争取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