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一)开局:陆权的禀赋开局时代指1500年前后大航海开始之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几大地缘区之间是互相割裂的,甚至连地缘区内部都是割裂的,四大地缘区内的文明几乎没有联系,也谈不上竞争。
除了印欧区内部地中海沿岸和北欧地区有一点海权的雏形外,这个时代是陆权的时代。
中国的地缘开局是极好的,这得益于其良好的陆权禀赋。
一般而言,地缘优劣势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土资源、交通和安全。
1)国土资源国土资源在农业时代只需要考虑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力取决于水、光、热,如果以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计量,世界土地生产力分布如下。
从图中可见,NPP高的地方就是暖流经过的地方(见下图红色箭头),比如赤道地区、我国东南大部、美国东部、欧洲等,而洋流经过的地方则往往是沙漠气候,比如撒哈拉地区+中东、比如美国西部、澳洲西部、秘鲁一线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南大部,我们比几乎同纬度的美国东部NPP 要高出不少,这得益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青藏高原。
欧亚大陆和青藏高原造成了最强劲的亚洲低压,太平洋+印度造成最强劲的高压,两者结合就是全球最强的季风季候,然后有青藏高原及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使得季风可以转变为充沛的降雨,所以比同纬度同光、热的地方多水,NPP也就更高。
但是NPP高不一定能转接转为农业生产力,农业开发还要考虑地形。
高原和多山的地形显然不适合农业开发,所以我国华南地区虽然NPP很高,但在古代却只是南蛮之地。
要开发农业,最好是大面积的平原区。
其实整个世界上也没有几块比较好的沿海大平原,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么纬度太低气候不适而难以开发(A类)、要么水资源匮乏(B类)、要么纬度较高光热不足(C类),比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国东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而言,这方面还是中美两国的禀赋最佳。
当然,到了工业时代,国土资源还要考虑矿产资源,但是矿产资源总体而言是工业革命之后的重点(我国仍然占据相当的优势),这里暂不讨论。
小结一下:我国由于有地形、纬度、气候等多重禀赋,造就了适合农业开发的高NPP,这在农业时代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口,而人正是从地缘到政治的根本。
2)交通如果要形成强大统一的文明和国家,除了农业土地资源和大量人口,还要有交通。
交通主要看地形和河流,地形不言自明,平原区当然好修路,人踩踩就出来了,这里主要讲河流。
再次得益于青藏高原,中国有了黄河和长江,两条都是东西走向。
同纬度东西走向的河流有一大好处,不会有冬汛(参考:俄罗斯的河流为什么春天也有汛期?),而且长江、黄河纬度都还比较低,水量比较充分,适合内河航运。
当然,黄河宁夏一段从南向北,还是可能会出现冬汛,而且黄河水流不足,所以航运条件不如长江。
除了这两大天然河流,中国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进一步勾连了南北,使得中国从此不可能长期大分裂。
有了交通,才有贸易,有贸易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贸易和市场正是大一统的底层驱动力,这一切都根源于地缘格局。
当然,大一统的形成还有文化、制度、民族等原因,但是这些都是生产力的衍生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我大中华生产力的基础是由地缘禀赋所决定的。
这里要反驳赵鼎新教授的文章《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赵教授认为:地理条件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印度次大陆的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且四面都与外界有很大的隔绝。
从地理来说,其形成统一的条件应该与中国差不多,但是印度却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长时间的统一,而第一次把全印度持久地“统一”起来的竟然是大英帝国治下的东印度公司。
此外,在秦朝统一之初中国的核心地域有限,虽然统一之后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有些朝代的地域甚至大大超过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古代中国版图的增大并没有摧毁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因此,地理条件显然不是决定中国统一和欧洲分裂的根本性因素。
赵教授以印度做对比,近乎是不了解其地理和历史。
南亚次大陆虽然有印度河和横河两条大河,但是印度大半地域是德干高原,有东西高止山两座大山脉,有此引出一堆各种走向的河流,这些地区相互割裂,本身NPP挺高而对平原区没有太强的依赖性,所以印度的平原区和高原区从来都交通不便,无法形成统一的全国大市场,也就丧失了大一统的底层推动力。
不考虑地缘的底层推动力,就像讨论“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的时候不考虑地球在太阳系内的独特位置,而只说“地球上有水和空气”一样,殊不知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哪里来的,别的行星为何没有。
另外,南亚次大陆只是印欧地缘区的一个子区域,安全形势跟中国完全没法比,公元前的时候亚历山大大帝就能从马其顿打到印度河流域,可见印度根本无险可守。
安全也是来自于地缘,其重要性下面详细讨论。
3)安全一个文明区域,如果有国土资源和交通以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而没有安全的环境,也只能是肥一点的肉。
在开局时代欧亚大陆上出现过不少的大帝国,比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如果中国在这些帝国的实力投射范围之内,不一定就会输,但一定不会善终。
不过好在有天山-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地缘屏障,使得我们处在东亚地缘区内,与印欧地缘区的大帝国都隔绝了。
而在东亚地缘区内,中国占据了大部,在开局时代没有强敌,所以中国是安全的。
(借用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Ernest的回答里面的图,但这个图有一些小错,比如关中地区没有划入中国核心区。
)中国的地形是一个三面环绕的形状,四周地区作为中国的缓冲区,包括云贵-西藏-新疆-蒙古-东北一线,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骚扰。
不要小瞧这种“骚扰”,它背后可是足以撼动印欧区和东亚两个地缘区的“上帝之鞭”,中原王朝再强大也不想和整个印欧地缘区对抗。
而且这种力量生生不息,因为它来自于横亘整个欧亚大陆的theGreatLowland,参考HalfordMackinder的DemocraticIdealsandReality 配图:虽然这些地区在开局时代并不是中国的核心区域,但是强大的中原王朝都努力加强对这些缓冲区的控制。
这些也是对中国的传统威胁兴起的地方。
汉地是一片河流众多、降水丰富的土地,所以也是一片农民和商人的土地。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骑手的土地。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侵入并占领了汉地的部分地区,汉人直到15世纪才夺回统治权。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策略就是一贯的:缓慢但是系统地控制这些外围地区,以保护汉地不受游牧骑兵袭扰。
这一使命驱动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有人口分布不均,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均,中国认为自己在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军事力量之前是极端脆弱的。
保卫大量农民抗衡外来势力是困难的。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反转形势,将自己凌驾于可能的征服者之上,这正是中国所选择的方案。
发家于东北的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另外,从明清到民国持续几百年的闯关东大大汉化了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完全纳入中国核心区域。
中国历代王朝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些地区,即使在清朝,这些缓冲区域内也满是一个个的小王国,满蒙联盟使得蒙古享受特殊地位,新疆有察合台汗后裔的小汗国,准噶尔部能叛乱正是其体现,西南则保留了土司。
民国嘛,从来都只是一个松散的军阀邦联,1928年东北易帜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从来都只是依靠江浙财阀的一个地方政权。
真正实现对这些缓冲区完全控制的是我新中国,以1959年西藏事件为标志,虽然我国实行民族自治政策,但是内部绝对没有军阀,更没有小王国。
当然,台湾尚未统一,只是台湾没有统一影响的更多是我国的海洋战略,而不是陆权的稳固。
正是因为有了国土资源,才有了农业生产力和大量的人口;正是因为有了广袤的平原和适航的河流造就的便捷的交通网络,才有了活跃的贸易和统一的市场;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大量的人口和统一的市场,再加上安全的地缘格局,才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而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的中华文化、中国制度,又进一步确保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稳固。
所以说,中国的地缘禀赋造就了中国良好的开局,陆权时代中国未有其匹。
(二)中盘:海权的兴起虽然开局很好,但是中国在中盘时代落后了,中盘时代指1500年大航海迄今并将持续一小段时间的时代。
当然,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1500年就能看出来的,其实从16世纪到18世纪晚期康乾盛世结束(1799年),中国从表面上还延续了之前的辉煌。
其实从清缅战争就已经比较明显地能看出中国的颓势了,但是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才表现出完全的落后与衰败。
这种落后与衰败不是清朝相对于之前的历代王朝,而是农业文明相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代差。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过好在西方列强彼此的牵制,以及需要一个代理人政府,所以中国名义上仍然保持了主权的(半)独立和中国核心区的绝大部分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