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展望“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将进入以推进都市圈和小城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时期。

作为杭州都市圈北部门户,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探讨城市定位,笔者认为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我县新型城市化发展,能够全面概括我县发展实际、凝练我县发展优势,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县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田园城市”的内涵分析从理论来源、文化意涵和现实需要来看,“田园城市”与德清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相吻合。

(一)“田园城市”的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模式。

其特征是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绕城市区域,把城市生活的便利高效与乡村生活的优美宁静相结合。

“田园城市”理论,对后来广为流行的“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建设”等城市规划理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田园城市”理念,虽然是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但针对工业化社会提出的城乡融合化、环境生态化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需要。

(二)“田园城市”的文化解读。

城市定位既需要理论上的正确性,也需要文化上的契合性。

“田园城市”虽然是外来理论,但“田园”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久远的中国文化渊源。

对比“山水”、“园林”、“田园”三个经常用于城市定位的名词,我们认为“田园”比另两个名词更好。

通常情况下,他们都可以形容一个城市的美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唯有“田园”成了具有人文意境的形容词。

如“田园生活”,“田园牧歌”、“田园诗般的生活”,这说明“田园”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代表了人们对自然、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

“园林”传统主要源头是魏晋时代的江南,是当时达官显贵对“田园”生活的附庸风雅,是对“田园”的一种“模拟”。

“山水文化”则来自“山水诗”和“山水画”。

但“山水诗画”也只是知识分子将精神寄托于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并未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所以说,从中国文化看,“田园城市”一词比我们常用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更具有文化契合性。

(三)“田园城市”的现实需要。

城市定位除了理论上的适用性、文化上的丰富性之外,还要符合本地发展现实和当前发展需要。

从本地实际看,“现代田园城市”高度概括和有效提炼了我县“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工作重点,有助于我县推进“开放带动、接轨沪杭”主战略。

“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符合我县“富民和谐为基、生态人居优先、城市经济引领、创新创业驱动”的战略方针,加快实现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人才集聚、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实现有效突破,确保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从当前发展需要看,“田园城市”能够将田园牧歌、自然清幽的绿色生态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高效、时尚前卫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兼有两利的最佳城市形态。

二、我县打造“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分析我县具有打造“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的良好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布局。

形成了以武康、乾元为中心城市,新市为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四级的县域总体规划体系,整个中心城市形成了“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总体结构的发展格局。

同时,我县农村通过“两规合一”的实施和“中国和美家园”推进后,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整个县域作为城市经营成为可能、“现代田园城市”具备现实基础。

(二)生态环境。

我县是国家级生态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11个乡镇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

全县生态村76个,占全部行政村45%,莫干山镇高峰村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我县山水、田园、城市融为一体,有山在四旁,有水在城中,规模不大的城镇散布在广大田园上,这是田园城市的自然条件基础。

(三)历史人文。

从历史来看,我县文化资源丰富。

拥有农耕文明源头之一的良渚文明、瓷器鼻祖的青瓷文化,拥有耕读传家的古代儒家士大夫传统、幽静恬淡的隐逸文化,有以民间节会为代表的农村民间文化、采摘节和户外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生态休闲生活方式,具备“田园”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茶文化、桥文化、宗教文化、游子文化等也都与“田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人文来看,“田园”能够有效概括我县的“游子故里”、“休闲”、“名山湿地古镇”、“中国和美家园”、“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竹茶之地、名山之胜”、“江南水乡”等人文元素。

(四)地理地缘。

我县地貌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具有河汊湖港、山地丘陵自然生态景观和竹园桑地、果林稻田农业生态景观等多样化的田园风貌。

作为杭州都市区的北部新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已将我县规划为杭州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长三角腹地、享有丰富生态资源,也使得我县能够通过打造“田园城市”,呼应杭州主城区“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五)经济基础。

我县2009年人均GDP达到4.73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型经济初露端倪。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4+1”产业加速向集群化发展,三大工业平台拓展提升,德清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高新区。

三产服务业加速发展,全县三产比重已经达到30.9%。

合理的产业结构为我县“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

“现代田园城市”不同于传统农村,也不同于传统工业城市,只有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加速发展的区域才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紧密层的首位县和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高端定位,能够体现我县强劲的综合实力。

三、“现代田园城市”定位的效果分析以“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为定位,有“高、新、优、强”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层次高。

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紧密层的首位县和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有利于明确发展定位、凝炼发展优势。

“现代田园城市”高度概括了德清的发展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有助于促进我县发展主战略、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发展抓手、发展战略的有序化和体系化,有助于深入把握我县的发展规律,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理念新。

目前国内真正在城市定位上将“乡村”和“城市”并置在一起、落实城乡融合理念的不多见。

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速、都市区逆城市化趋势逐步显现的情况下,“现代田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县域城市化步伐、丰富城镇化建设内涵,加快实现城乡与乡村融合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共生共融,体现了我县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展现了我县城乡建设的中国元素、世界眼光和德清特色。

因此,“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恰到好处、适逢其时的“新理念”,能够体现我县发展的超前理念。

(三)生态优。

“田园”能够代表我县丰富的山水、森林生态资源,体现生态文明创建水平、彰显我县生态特色。

在城市定位方面融合“生态优先”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凸显我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加速发展,生态优势逐步成为地区竞争的核心优势,“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能进一步突显我县的核心竞争力。

(四)辐射强。

“田园”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身具有美好的意象,能够与我县“名山、湿地、古镇”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孟郊故里”等人文历史资源形成联系,容易被社会公众和本地居民接受。

从而能够总结发展资源,统摄县域品牌体系,形成县域名片。

“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非常广,能够发挥城市定位的应有功能,可以与融杭的“杭州北区、创业新城”、新农村建设的“中国和美家园”、旅游业发展的“名山湿地、休闲德清”、文化上的“孟郊故里”、“瓷之源”等县域名片有效衔接、功能互补,从而有力支撑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城市品牌体系。

四、加快推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一)以接沪融杭为先导,走融合发展的城市化路径。

切实落实“开放创新、接沪融杭”战略,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区,深入接轨上海大都市,着力提升都市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1、编制都市区规划,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区”概念,整合都市区轻轨、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杭德快速路、交通枢纽、乡镇通杭公路、德清航道及内河港口等都市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积极争取启动编制《杭州都市区(德清)发展规划》(或《杭州德清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对接,切实落实规划一体化,加快金融同城、信息互通、交通互联、社会共享步伐。

推进县域交通建设,完善县域交通网络,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深化都市区公交一体化。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杭德两地信息共享。

大力推进临杭工业区建设,打造产业融杭主战场。

提升城市东西两翼,加快接轨上海步伐。

落实“中强东兴西闲”空间开发策略,加快实现城市“两翼齐飞”。

精心组织实施新市小城市试点,推进德清工业园建设,高效开发新市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接轨上海桥头堡。

激活莫干山品牌效应,开发莫干山在上海文化中的影响力,编制实施《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推进山上山下联动发展,打造莫干山“风情小镇”,加快筏头“中国国际休闲旅游第一乡”建设,做精做强城市西翼,形成接轨上海的重要突破口。

2、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中心城市整合提升。

按照全域城市化理念,大力实施城市“东扩、南延、北拓、中心提升”,提高城市开发强度,加快城市功能提升。

实施城市深度开发,提升开发区(产业新城)、城南新区(科技新城)在城市功能中的支撑作用,形成武康城区、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三城三区”中心城市格局。

按照“中强东兴西闲”空间开发策略,将新市小城市(县域副中心城市)、西部莫干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形成“三城三区”为中心、“四城四区”为主干、中心镇组团发展的城市网络。

深度开发中心城区,着力经营城市中心。

根据城市深度开发需要,编制实施《中心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规划》。

以市民新广场建成和金融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开发行政中心—市民新广场—永安街的城市中心地段,推进旧城改造,提升中心城市品位,打造繁华、现代、生态的城市新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