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与该生见面,就毕业论文开题一事进行面谈。
我给该生一些指导建议,启发了她/他对于论文话题“”的兴趣。
2010年9月30日与该生通过电子邮件和飞信沟通,最终确定了将“”作为她/他的主攻方向。
同时,建议她/他如何搜集相关资料,如何切入主题。
2010年10月9日与该生再次面谈,确定写作大纲,及写作进度。
通过与该生的沟通,使她/他对于自己进行的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即将开
始的论文写作也由最初的迷茫变得渐渐有了方向,思路慢慢理得更清楚
了。
2010年10月19日与该生进行电话沟通。
她/他向我汇报了论文进展情况。
我对她/他进行了敦促,并对她/他的大纲和论文思路给了一些建议。
2010年11月3日与该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
她/他把自己的写作大纲和论文初稿发给了我。
我进行了批评指正。
2010年11月30日我指导该生进行了论文修改。
她/他并将修改后的稿子用电子邮件方式发给我。
我对她/他的进步进行了肯定。
同时指出她/他在理论探讨方面的
差距,和思路的混乱。
2010年12月9日与该生通过飞信交流了最近一段时间的进展。
我帮她/他进一步理清楚了关于“”方面的思路,并建议她/他可以从“”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2011年3月1日与该生面谈,关于她/他的论文修改稿提出意见。
我认为她/他可以在“”
方面多进行一些补充,而“”方面则可以略微提及即可。
2011年3月14日我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给学生们进行中期检查,给该生指出了论文中依然存在的不足,比如:。
以及论文格式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
2011年3月29日与该生在中期检查后第一次面谈。
我指出她/他的论文中的问题,比如有的重要概念定义不清,还有花了太多笔墨在无关的细节上等。
当然,关
于论文的整体逻辑思路,我也认为还可以改进。
2011年4月21日再次与该生电子邮件联系。
她/他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提交我。
我对她/他的论文结构,思路及格式方面进行了修改。
并提出一些建议,同时还
对该生进行了鼓励。
2011年5月5日答辩前最后一次与该生见面。
我对她/他的论文整体框架进行了肯定,但对她/他的英文语法不太满意。
格式方面还有些细小的不足,比如文中
有的引用找不到出处等。
2011年5月17日答辩前夕与该生电子邮件沟通。
我指导她/他如何准备答辩,以及答辩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让该生对即将开始的答辩有了了解。
2011年5月20日论文答辩。
答辩后我指出该生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她/他对论文进行最后的修订,以达到更专业的水准。
同时,我还指导她/他如何填写
毕业答辩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