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锭模铸

钢锭模铸

16 模铸钢锭
钢的浇注,就是将在炼钢炉中或炉外精炼所得到的合格钢水,经过钢包(又称盛钢桶)及中间钢包等浇注设备,注入到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钢锭模或结晶器中,使之凝固成钢锭或钢坯。

钢锭(坯)是炼钢生产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好坏与冶炼和浇注有直接关系,是炼钢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采用的浇注方法有钢锭模铸钢法(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连铸法)两种,下面主要介绍传统的钢的浇注方法—模铸法。

16.1 模铸法及特点简介
模铸法是将盛钢桶内的钢水注入到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钢锭模中,冷凝变成固态钢锭的工艺过程。

模铸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6.1.1 坑铸法和车铸法
根据浇注系统的摆放位置不同,可将模铸法分为坑铸法和车铸法。

坑铸法是将钢锭模摆放在铸坑内的底板上进行浇注,浇注作业全在铸锭跨内进行。

此法生产效率低,劳动条件差,因此仅在一些中小型的炼钢车间采用。

车铸法是将钢锭模摆放在铸车的底板上进行浇注的,除在铸锭跨内进行浇注钢液外,其他作业如脱模、整模等均在另外的厂房内进行,从而克服了坑铸法的缺点。

但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多,多在大型的炼钢车间采用。

16.1.2 上注法和下注法
根据钢液由钢包注入钢锭模的方式不同,又将模铸法分为上注法和下注法两种。

(1) 上注法
钢液由钢锭模上口直接注
入模内的浇注方法,称为上注
法。

见图16-1所示。

上注法每
次只能铸一支(或2-4支)钢锭,
必需的设备是钢包、钢锭模、保
温帽、中注管和底板。

与下注法相比,上注法有如
下一些优点和缺点:
1)优点:铸锭准备工作简
单,耐火材料消耗少,钢水收得
率高,钢锭成本低;由于耐火材
料侵蚀产生的夹杂物少;浇注速
度比下注法快,注温可比下注法
低;有利于减少翻皮、缩孔和疏松等钢锭缺陷,钢锭内部质量好。

2)缺点:一次只能浇注一支(或2~4支)钢锭;开浇时易引起飞溅,造成结疤、皮下气泡等缺陷;容易烧坏钢锭模和底板,钢锭模消耗较高。

只适宜大钢锭的浇注。

(2)下注法
钢液经中注管、汤道从模底进入模内的浇注方法,称为下注法。

见图16-2所示。

下注
法一次能够铸成数根至数十根钢锭。

1)优点:能同时浇注若干支钢锭,生产率较高,钢液在模内上升平稳,钢锭表面质量好,有利于钢中气体及夹杂物上浮排出。

此法在炼钢钢生产中得到普遍采用。

2) 缺点:铸锭准备工作复杂,耐火材料消耗高,钢液损失多,导致钢锭成本增加;由于钢液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可能使钢中夹杂物增加,钢锭上部钢液温度低,不利于钢液的补缩,使钢液内部质量不如上注法。

在实际生产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浇注方法,应根据钢锭大小、钢钟特点和生产条件等合理选择。

如对表面质量要求不严的不锈钢、硅钢、轧制薄板钢等,宜采用下注;对内部质量要求较高的轴承钢、炮弹钢等,宜采用上注,高碳钢宜采用快速上注,低碳钢宜采用下注一般小钢锭适宜下注,沸腾钢适宜下注,半镇静钢适宜上注。

16.2 模铸法的主要设备
模铸法的主要设备包括:钢包、钢锭模、保温帽、中注管和底板等。

16.2.1 钢包
钢包是盛钢水以进行浇注的主要设备。

钢包的
容积,应足够容纳全部钢水和部分保温用渣液,此
外,还应有10%左右的余量,以适应钢水量的波动,
确保安全。

钢包的结构见图16-3所示。

钢包的内部是上大下小的圆柱形,外壳由钢板
焊成,略带锥度,内衬耐火材料。

桶底留有一个镶嵌水口砖用的圆孔(水口),桶
壁两侧对称装有耳轴,供吊运、支撑钢包用;桶侧
还装有塞棒升降传动机构(一般滑动水口没有),控
制水口的开启及其开度大小,从而控制钢流的浇注
速度。

在出钢使用前,必须将其烘干并预热到一定温
度。

钢包水口的控制系统有两种类型:塞棒水口和
滑动水口。

由图16-3可见,塞棒水口控制系统包括塞棒操纵装置、塞棒和水口三部分。

浇注钢液时,要求利用塞棒来启闭水口并控制钢流的大小,故要求塞棒头必须严密堵住水口眼。

滑动水口装置主要由上、下水口和上、下滑板组成,图16-4为滑动水口的工作原理。

上水口和上滑板均固定在钢包的底壳上,下水口和下滑板则固定在滑动盒中。

操作时,通过滑动机构错动两块滑板位置,以此控制水口的启闭程度,从而控制钢流的大小。

目前广泛采用的滑动水口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滑动作直线运动;
另一类是滑动作旋转运动,也称为放置水口。

近年来,随着钢包精炼和脱气处理等新技术的
应用,要求提高出钢温度和延长钢液在钢包内的停
留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塞棒水口已不能适应生产
要求,目前生产中普遍采用滑动水口。

滑动水口的
使用,可以简化盛钢桶的准备工作,改善劳动条件,
并减少由于塞棒断头等造成的事故,为实现浇注的
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