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与策略作者单位音乐学院作者姓名邱丹专业班级音乐学 1302指导教师(职称)尚建科(博士)论文(设计)完成时间二〇一六年五月浅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与策略邱丹(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的提出;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知识和一些歌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内在文化修养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在小学生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
为此,本论题对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审美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对审美教育相关概念和审美教育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对目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对策。
希望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对策一、研究背景1、引言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美感教育,主要是指在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小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小学生学会用音乐来进行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内在修养的提升等。
但是从目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束缚,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还是以教授技能和技术的情况为主,音乐审美教育的中心地位存在被忽略的现象,在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音乐审美教育问题的出现,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审美观念等都具有消极的影响。
为此,本论题对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对策等进行研究,希望对未来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二、审美教育相关概念综述1、审美教育的概念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主要是指采取生动具体的实践审美活动,将人们领入一种崇高的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主要利用美的形象、美的感情等去感染人们,从而让人们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知道美是什么,怎么去欣赏美、怎么去创造美等,进而让人们获得美带来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的塑造、进行世界的改造等。
就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审美教育就是采取一些列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对小学生的音乐意识进行引导、对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逐渐促进小学生美育观念的形成。
2、音乐审美教育特点音乐审美教育有如下特点:首先、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调式等这些归结为音乐美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被看作基础教育。
极好作品的造就需要各种要素通力合作。
想要了解到音乐的魅力,首先要做的是认识各要素。
其次、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音乐中情感的产生与渐变。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用唱歌和跳舞来表现他们的情感,因此被认定为最老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古至今,所有能称为灵魂作品都融合了人的情感。
所以,把领会感情作为它的基本内容。
最后、音乐审美教育必经的道路是实践音乐。
音乐不同于文学,文学的美好关键在于感知,思辨和升华。
但是音乐的美好重点在于体验和实践。
唱歌和演奏是音教的基本方式,这些都可以看作实践活动。
亲身实践是体验音乐美的标准。
三、影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因素1、音乐教师能力因素第一:教师本身基本功差强人意。
基本功差的老师,范唱唱不出歌曲本身的韵味,弹琴弹不出作品原有的意境,更有甚者会把一曲本身优秀的作品弹唱的面目全非。
一些老师虽然本身对歌曲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因为自身条件不满足,所以不能表现出原歌曲的魅力。
于是就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轻快的歌曲中找不出轻松欢快的因素;震动人心的进行曲中找不出令人心颤的因素;抒情的歌曲中找不出深情的因素;动人的诗歌中找不出触动人心的因素……第二,老师的文化底蕴不足。
一般来说,从高校结业的音乐老师就有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去做音乐老师并且有的老师专业技能很不错。
然而许多老师自小就开始学习音乐技能,对他们来说学习这些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因而文化就学的不太好,进而文化底蕴不充足。
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充足有时候在理解上就不太深甚直会理解有误,表达和演奏不当,唱歌水平就很难提升。
在小学中,也有一些“文武兼备”的音乐老师。
2、教师未能充分理解音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仍然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没有对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参与环节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降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音乐的趣味性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学生也没有对音乐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不能在音乐中获取审美的体验。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但是很多教师仍然没有探寻出一条正确的解决方法,相反有的教师出现了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现象。
新的音乐教材要以音乐文化为主题,因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多去发现和了解音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的、全面的对音乐文化有一个了解,从而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很好的培养。
3、教学内容、思想滞后从目前的音乐教育观念上来看,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核心地位一直没有确定。
从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小学生的歌唱教学、音乐知识教学,还是音乐欣赏教学等都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音乐教学的观念和审美教育的观念不相符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范畴,体现的是艺术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审美教育需要以美为中心,具有艺术化的教育理念。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有的小学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就像语文、数学教学那样采取以语言传授模式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接触到了一些抽象的音乐符号,而并不是对音乐的真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4、教师教学手段滞后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
而对于音乐教学存在明显的不重视,很多小学认为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只需要在课堂中教小学生听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就可以。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音乐教学的方式必然不会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与此同时,音乐教师也没有对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提高、没有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又因为有的小学缺少音乐教学器材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小学生也很难融入在音乐欣赏中,那么小学生音乐审美的水平也必然会下降。
四、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实现的对策1、科学的音乐教学法首先,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能激起学生歌唱的心情。
激起“美”感情的第一步是让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的相互结合。
老师可以给教室增加一些挂图和黑板,首先在视觉上给以冲击,仿佛进入了音乐厅的美好感受。
接着,通过多媒体、录音机等设备播放一些有关的音乐和视频,给以学生听觉上享受,进而积极歌唱。
最后,启动导入阶段将学生带进美好的想像中。
其次,坚持用美的范唱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动情范唱。
且不管老师的唱歌技能,只要投入情感进行歌唱,那么学生都会得到极大的感染。
不过,伴奏也很相当重要,一段好的伴奏能为老师的试唱增添不少色彩,更能学生们的歌唱热情。
最后,探究一首歌本身的美也是审美重要内容,并且还可以提高歌唱能力。
经典歌曲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歌曲的自身很美:美的歌词、美的旋律、美的配器,因此能广泛传唱,经久不衰,也被很多歌唱家的美声完美的展现出来。
在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很多都是经典的歌曲。
所以,在歌唱的时候一定要展现出音乐本身的美,让学生学会在歌唱中体会和欣赏音乐的美,随着不同的节拍、不同的节奏、力度的变化、调式、调性来感受音乐的美的表现和影响等,进而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音乐的内在美,被美的旋律打动,然后在发自内心的唱出来,将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2、提升音乐教师素养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条件首先,加强对美学一般理论的学习。
因为我国的“美学”发展时间比较短,并且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在我国的普遍教育中“美学”是很少涉及的,导致现在的师范学校几乎是不学“美学”的,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即便是音乐老师也很少接触美学,甚至是几乎不了解,在教学工作中就会很少涉及。
由于在“美学”方面知识的匮乏,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就不能实现审美和欣赏的标准,就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
许多现在的教师把《谈美》当做自己学习美学的一本教材,是非常好的选择。
另外,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就要读许多有关美的作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和欣赏能力,也要尽可能多的读美学名著。
其次,加强对音乐美学理论的学习。
音乐美学是站在美学和艺术哲学的角度,然后对音乐整体进行研究和基本规律的总结。
音乐美学从音乐具体的过程和现象来研究它的普遍性,而不是仅凭一部作品或一场音乐会就能研究出来的一门学科。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老师而言,这门新建立的学科是非常陌生的。
但是,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创造音乐方面美学理论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再次,广泛而深入的学习音乐专业知识。
音乐史是音乐另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自古以来,音乐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产物,而音乐史就是来讲述音乐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及其代表性的作品和思想内容,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
这些内容是一个小学音乐老师的必备知识。
在许多新形式的音乐课中,已经把音乐欣赏增加到课堂内容,欣赏的音乐作品也是中西结合,从古至今,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西方的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体裁、各种形式。
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并且不断增加其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完成授课任务,并开展美学教育。
3、及时更新音乐教育的理念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美育教育是针对学生进行的能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加入到传播美中。
因此,美育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有效参与,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激发其对学习美、认识美的欲望,从而能够主动的追求美、探索美。
结合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特点,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要实现知识的传递,还应该通过日常交际和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知识之美,增强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其次,通过创造意境,实现对美的升华。
学科美育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就可实现的,还需要进行感情的渗透,以及不断的审美实践。
小学学科教材的内容都是富有深意的,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则是托物言志,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进而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以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
同时利用教材中正面的、积极的人物,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