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病学重点整理

眼病学重点整理

睑腺炎病因:葡萄球菌感染,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睑腺炎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表现:红,肿,热,痛治疗:早期局部热敷10~15分钟,3~4次/日,促进血液循环、硬结软化,滴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当脓肿形成、局部有波动感、疼痛减轻时切开排脓,外~的切口应在皮肤面,与睑缘相平行;内~的切口在睑结膜面,与睑缘相垂直。

睑板腺囊肿(霰粒肿):是因腺体排出导管阻塞,造成腺体内分泌物潴留而引起睑板腺的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睑缘炎:睑缘部的亚急性慢性炎症鳞屑性睑缘炎:因皮脂腺或睑板腺分泌过多而造成的慢性炎症。

表现:眼部痒,刺痛和烧灼感,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溃疡性睑缘炎: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和不良卫生习惯可能是诱因。

表现:眼部痒,刺痛,烧灼感更为严重,睫毛随痂皮脱落,不可再生。

金葡萄球菌眦部睑缘炎:多因莫阿双杆菌感染或缺乏维B2。

表现:眼部痒、异物感、烧灼感倒睫:睫毛向后生长。

乱睫:睫毛不规则生长。

并发症:沙眼泪道:上下泪小点和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流泪: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出而流出眼睑外。

泪溢:泪液排出受阻,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

泪道冲洗:采用钝圆针头从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的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其阻塞部位。

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②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③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液体由上、下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阻塞;④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小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自上、下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表现:充血、流泪、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皮肤红肿、坚硬、疼痛压痛明显。

严重时出现畏寒、发热。

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

治疗:早期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

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

形成脓肿后应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

慢性泪囊炎: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

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

表现:主要症状为泪溢,并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回流。

治疗:1药物治疗:滴眼前要先挤出分泌物,然后用抗生素烟液滴眼4~6次/日2手术治疗:常用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腔泪囊造口术。

无法做时,泪囊摘除术。

新生儿最容易发生新生儿泪囊炎--导致新生儿流眼泪,(表现:不哭不闹流眼泪,泪溢、逐步变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表:包括上下睑缘灰线之间的结膜和角膜的全部上皮部分。

泪液与腺球密切相关。

干眼分类①分泌不足型:主要指水样层生成不足,如干燥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常见于脂质缺乏引起的脂质层异常,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③黏蛋白缺乏型:由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等;④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病因:1脂质层异常,2水样层异常,3黏液层异常,4眼睑异常,5角结膜上皮病变,6瞬目减少症状: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易视疲劳以及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睑板腺病变,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睑脂分泌的质或量的改变为主要病理基础。

结膜炎症状:异物感,烧灼感,痒,流泪及分泌物增多。

体征:1结膜充血,2结膜水肿,3分泌物增多,4结膜下充血,5乳头增生,6结膜滤泡形成,7膜与假膜,8结膜瘢痕,9淋巴结肿大压痛,10结膜小泡,11结膜肉芽肿。

治疗:1局部用药2冲洗结膜囊3不遮盖患眼4停用角膜接触镜5全身抗感染治疗淋菌性结膜炎表现:大量的脓性分泌物,耳前淋巴结肿痛甚至化脓,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症状沙眼引起眼睑内翻和倒睫的结膜疾病。

病因: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

表现:急性期:畏光、流泪、异物感,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乳头增生,上下穹隆结膜大量滤泡增生,弥漫性角膜上皮炎,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慢性期:眼痒、异物感、干燥或烧灼感。

结膜慢性充血、睑结膜乳头及滤泡形成、角膜血管翳、睑内翻、倒睫等,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

诊断标准:1上睑结膜5个以上的滤泡,2典型的结膜瘢痕,3角膜缘滤泡或Hebert小凹,4广泛的角膜血管翳沙眼的后遗症和并发症:1眼睑内翻和倒睫,2上睑下垂,3睑球粘连,4慢性泪囊炎,5角膜浑浊,血管翳形成6干眼(角结膜干燥)流行性角结膜炎病因: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人腺病毒D亚组)感染所致。

春季角结膜炎:表现:眼部奇痒、强烈畏光、流汨、异物感,分泌物多而黏稠、有时形成假膜。

有的患儿可有频繁眨眼等行为异常。

分型: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和混合型。

治疗:1避免与致敏原接触,减少阳光刺激,不要揉眼2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物3中度症状者,可以局部应用细胞膜稳定剂4症状严重者,需要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5部分严重病人可以迁移到空调房间或高纬度地区居住。

翼状胬肉:治疗1小而静止胬肉可不需治疗,仅治疗结膜炎症2手木适应证3术式选择(1)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瓣转移术适宜进行性或手术后复发者。

(2)胬肉肥厚宽大和术后复发者适宜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或结膜移植术。

(3)多次手术后复发和角膜受累严重者可联合行角膜部分板层移植术。

4抗复发治疗翳状胬肉:为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

三角形基底朝内外眦。

角膜炎症病理过程1浸润期:角膜上皮水肿,视力下降,疼痛、流泪、畏光和眼睑痉挛2溃疡期:轻度瘢痕灶→前房积脓→后弹力层膨出→角膜穿孔→角膜瘘→眼球萎缩3癜痕期(炎症消退期、预防期):浅层的癜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称为角膜云翳。

若混浊很厚,但仍可看见虹膜则称为角膜斑翳。

若浑浊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则为角膜白斑。

角膜白斑的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的,则称为连性膜白斑,可造成继发性青光眼。

高眼压的情况下,角膜瘢痕与粘连的虹膜一起向外膨出,形成黑色隆起称角膜葡萄肿。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角膜感染,最常见的角膜溃疡之一,位于角膜至盲性的首位临床表现:1、原发感染2复发感染1、上皮型:树枝状角膜炎,可有轻度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没有明显症状,溃疡形态呈树枝状,边缘有灰白色浸润,荧光素染色中央上皮缺损区呈绿色阳性。

地图状角膜炎,可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眼部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点状角膜炎,角膜上皮出现浑浊斑点。

2、基质型:a、浅中基质型角膜炎b、坏死性角膜基质炎C、最典型是盘状角膜炎,角膜基质的盘状水肿,水肿于中央旁中央,呈线状(中薄边厚)。

3、内皮型角膜炎:a、角膜内皮炎,多见单眼发病,有明显的睫状充血、角膜水肿区和后弹力层皱褶,可见KP和房水闪辉,常伴有轻度的虹膜睫状体炎。

b、角膜缘血管炎,在一个象限的角膜缘血管充血和伴有角膜水肿。

治疗:1抗病毒药物a阿昔洛韦b更昔洛韦c环孢苷2糖皮质激素3干扰素4环孢素A 5治疗药物的选择a上皮型角膜炎0.1阿昔洛韦、0.15更昔洛韦b盘状角膜炎:散瞳、糖皮质激素滴眼抑制炎症、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滴眼c坏死性角膜基质炎:局部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6手术治疗a结膜瓣遮盖术b角膜移植术c羊膜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炎:病因:常见的真菌感染有镰孢菌属、曲霉菌属、弯孢菌属和念珠菌属临床表现早期仅有异物感而后逐渐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和分泌物等症状。

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免疫环;内皮斑;严重可导致角膜穿孔和真菌性眼内炎。

治疗:1药物治疗a局部用药:多烯类、三唑类、嘧啶类。

b全身用药2手术治疗a羊膜覆盖b板层角膜移植术c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角膜基质炎临床表现:起病时有严重的眼痛、畏光和流泪等,视力明显下降。

上方角膜周边部基质雾状混浊水肿,后出现扇形血管翳状浸润向中央和全周进展,角膜呈毛玻璃状。

常伴有虹膜睫状体炎。

白内障至盲性眼病居于第一位。

分类:年龄相关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药物及中毒性、后发性。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初发期用药治疗,影响视力时用手术治疗。

病因:晶状体氧化损伤,晶状体蛋白结构和晶状体上皮细胞过度凋亡。

表现:1视力下降2屈光状态改变3眩光4单眼复视5色觉改变6对比敏感度下降7视野改变。

分类:1,皮质性白内障: a初发期:晶状体皮质中出现空泡、水隙、板层分离和楔形浑浊。

从周边向中央扩大。

楔形浑浊位于前后皮质,尖端向晶状体中心,基底部位于赤道部,多不影响视力。

b膨胀期:晶状体皮质吸收水分,体积膨胀变大,出现不均匀的灰白色浑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

c成熟期:虹膜投影消失,视力下降仅村光感。

d过熟期:并发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体脱位。

2,核性白内障:多发于年龄较早,40岁左右开始,伴有高度近视。

3,后囊膜下白内障: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浅层呈棕黄色反光并有许多致密小颗粒样、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的浑浊,锅巴样改变。

白内障的治疗:手术治疗:术前检查1 全身检查a血、尿常规,肝功能及生化检查b血糖控制在6~7mmol/L以下c血压d心电图和胸部X先检查。

2眼部检查a视力检查b光感、光定位和红绿色觉检查c裂隙灯显微镜检查d散瞳裂隙灯检查e眼底检查f巩膜投影。

3特殊检查a眼压b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测量c角膜内皮细胞计数d眼部B超检查e视野f眼电生理检查。

3~手术常用方法a白内障囊内摘除术b白内障囊外摘除术c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d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是指眼压超过眼内组织,特别是视网膜和视神经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典型的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损害的一组临床疾病。

眼压(IOP) :保持眼球固有形态、恒定角膜曲率、保证眼内液体正常循环、维持屈光介质的透明性。

房水: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多于男性。

诱发因素:情绪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省使用抗胆碱类药物。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临床前期:一只眼有青光眼发作史,另一只眼易具备或前房浅、虹膜膨隆,和前房角狭窄的解剖体征。

激发实验呈阳性表现2、先兆期:多在夜间和暗室停留出现,表现过性视朦,眼压轻到中度升高,有时伴睫状充血,瞳孔稍扩大。

该期前房角关闭范围小于1/2。

3、急性发作期:A、眼部症状:视力锐减、剧烈眼痛、眼红。

B、全身症状:有同侧头痛,恶心、呕吐。

C、眼压巨升,混合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前房极浅,周边部前房几乎消失,房水浑浊,瞳孔散大,眼底难以窥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