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态城:一个可持续居住的生态环境系统杨沐,黎良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重视规划居住环境。
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降低为维持这一居住环境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这一系统的废物排放。
并把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居住环境,称为生态城。
当前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生态城的试点,由新加坡吴作栋资政在2007年四月在和中国的温家宝总理会谈时最初提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新生态城和其他生态城在目标,设计思路,和项目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来揭示中新天津生态城可能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本文认为,除了通常的商业盈利目标以外,中新生态成还有其战略和政治目标。
项目为两国的领导人,官员,和商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未来构筑两国之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更紧密的联系。
在合作的框架方面,这一项目将由两国的高层领导直接监管;在基本特点方面,中新生态城确立的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现实可行的目标;另外,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的生态城主要只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不同,中新生态城同时强调人和人之间,人和社区之间的协调。
生态城概念的由来生态城是指能达到两个基本条件的人类的聚居地:一是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如能源,水,食物,等;二是产生尽可能少的废物和污染。
也即是说,是一个和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存在的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基本构件。
虽然强调重视在增长和非经济因素之间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1987年的博仁特兰特报告(Brundtland Report)中才首次出现,其实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一个独立的智库,就已经向世人警告毫无节制的增长的危险性。
他们在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如果现有的世界人口增长,工业化,污染,食品和资源消耗趋势不改变,在未来的数百年里,总会有一天,会达到地球的增长的极限。
[1]报告号召尽快改变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一种能减少资源耗费,更为平衡的发展。
也在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公布宣言,宣称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影响全世界的人类生活素质,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号召共同努力为全人类的利益和他们的繁荣,保护和改善环境。
[2]同一时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87年的博仁特兰特报告(又名:“我们的共同未来”)是由联合国的全体会议通过的,报告定义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一代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为满足现在的需求的发展”。
报告确认,可持续性发展有三个主要的内容: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
报告认识到由于各国在经济和社会体制,以及生态条件方面的巨大差别,没有一个可持续性的简单的蓝图。
可持续性的责任是要求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条件,达到上述三项内容的正确平衡。
[3]在本文中,可持续性发展是按照博仁特兰特报告所使用的定义,应该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
因此,本文认为,生态城不仅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问题,而是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城的环境应该能提供持续的经济增长,包括就业;2,生态城应该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3,生态城应能满足各种社会方面的要求,例如,减少贫困,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实现各个宗教,民族,和族群之间的和谐。
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和谐组合,而不是谁先,谁后。
任何一方面的或缺,都将使生态城逊色。
例如,如仅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但成本太高,或者不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项目就不可能成功。
再如,如果仅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但没有考虑经济的持续增长,项目也不可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
只有综合地考虑了这三个方面,生态城才能在减少生态足迹(the ecological footprint)的同时,持续地改善现在的一代,和未来一代的生活质量。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国是在世界上较早,较大规模地发展生态城市的国家。
早在1972年中国就加入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
1979年中国成立生态学会,1984年在上海举行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
1986年江西宜春提出建设生态城的发展目标,成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实践。
1996-1999年,中国分四批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城市16个;生态县129个;其他7个。
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生态县,是,省的建设指标(试行)”。
2008年出台了修订稿。
2004年4月23日由中国举办的国际生态城建设和发展经验交流会在扬州举行,300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2005年11月,上海实业集团和奥雅纳公司分别代表中英双方,在伦敦签署了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规划项目。
胡锦涛主席出席了签约仪式。
东滩生态城被当年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未来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规划与项目”。
2007年4月,新加坡吴作栋资政在北京和温家宝总理会见时提议中新合作开发生态城,双方同意合作推进。
[4]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1月18日中新两国在新加坡正式签订协议,在中国天津合作开发生态城。
正在新加坡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到目前为止,按统计年鉴的数据,还有50%多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也即是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还会有几亿人口会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方兴未艾。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建设的思路的推进下,未来的老城镇改造和新城镇建设,成为了中国生态城建设的最大的载体。
规模大,数量多,是中国生态城建设的最大特点。
到2007年1月,已由海南,吉林,等13个省区,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15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市的目标,500多个县开展了生态县的建设活动。
这在世界版图上是绝无仅有的。
生态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下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地方提出了要努力运用外国禁经验,提高起点,聘请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参与设计的构想。
如何使生态城的建设科学化,人性化,减少不符实际的浮夸和浪费,已经成为中国的大规模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从现有的几个生态城项目比较中吸取经验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城该怎样建设,我们先考察三个现有的著名的生态城项目。
一是位于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的马斯达生态城(Masdar Eco-city in Abu Dhabi),另外两个是上海的崇明东滩生态城,和辽宁的黄柏峪生态村。
本文后的附表A中罗列了这三个项目和天津生态城的主要特点,地理位置和面积,规划投资总额,投资者,政府关系,启动日期,项目进展情况,等,供读者参考(见附表A)。
1、马斯达生态城阿联酋的马斯达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100%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碳污染零排放的城市。
[5]这是一个大胆的目标,因为阿联酋的人均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额至今还为世界第二高位。
[6]马斯达生态城的面积为6平方公里,靠近阿布扎比国际机场。
第一期工程将在2009年12月完工。
到2016年将完成全部工程,预计将有5万名居民和1,000家公司将在生态城落户。
市内将不允许使用小轿车,全部用轨道交通,所有的废物都将被分解和循环利用,电力来自于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发电厂,并建有使用太阳能的海水淡化工厂。
从经济上说,生态城将使清洁能源成为阿布扎比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补充现有的单一的石油经济。
新建立德马斯达理工学院,将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专注于主要能源和它们的可持续使用技术的研究。
马斯达创新机构的创新和投资单位已经向外国和本地公司的新能源和可持续实用技术投资。
创新机构的碳管理单位则负责投资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7]这些新的增长领域,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将改善阿布扎比人民的居住环境。
马斯达创新机构(Masdar Initiatve)受穆巴达拉开发公司(Mubadala Development Company)的全资子公司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Abu Dhabi Future Energy company)管理。
穆巴达拉开发公司是阿布扎比政府的投资和开发机构。
据报道,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已经安排了高达220亿美元的预算给马斯达创新机构。
生态城的总体设计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公司Norman Foster负责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按照一个地球生活项目(One Planet Living Program)的指导原则提供了能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
[8]马斯达创新机构在政治领导,资金实力,知识和专门技术上都得到了阿布扎比政府的全力支持。
但是,还需要看,巨额的石油美元的投资,到底能在改善居住条件,和提供就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上产生多大的效益?用220亿美元的投资,来发展6平方公里的居住区,这一投入产出比,对其它地区的发展是否有吸引力?生态城的位置太靠近机场,噪音问题如何解决?居民能否接受完全不使用小轿车的公共交通环境?等等。
2、上海东滩生态城东滩生态城是建在上海崇明岛东端,开始于2001年的中国第一个重视居住环境的城镇建设项目。
计划中的86平方公里,将建起散布于绿树和草坪之中的4-6层的低高层楼房。
[9]建筑使用面积只占40%,其余都是生态公园和湿地。
交通将是油电混合使用的公共汽车,太阳能出租车,和自行车。
居民用电,将来自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垃圾循环发电。
[10]东滩生态城居民的就业机会,来自于崇明岛的生态岛定位,崇明岛上将主要发展休闲旅游业,会展业,生态农业,等。
[11]特别是,崇明岛将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要特征,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观察稀有鸟类,和海洋世界。
[12]东滩生态城由上海市政府属下的上海工业投资公司(Shanghai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投资建设。
在2005年11月,上海工业投资公司和英国工程咨询公司Arup签约,由后者负责设计生态城。
[13]协议是在唐宁街10号签订的,英国首相Tony Blair和正在英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签字仪式。
在Arup的主体设计完成和批准后,生态城的建设工作已经开始。
计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第一个平方公里的建设完成,并可住进1万名居民。
[14]海外报道,尽管东滩生态城项目获得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但由于在2006年9月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贪污被双轨,造成项目的有关批准程序和资金进入的延缓。
[15]项目的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已从2006年推迟到2009年初。
到2010年项目预计入住的人口,已从原先的1万人,减为5,000人,拟完成的主体项目减少为主要是一座环境研究所大楼。
[16]项目所遇到的另一项挑战是项目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要为上海和各地的精英阶层和富人建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