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的翻译方法

试论隐喻的翻译方法
【摘要】对隐喻(metaphor)的研究已由来已久。

从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讲,隐喻已经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也是人类给各种事物命名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隐喻的理解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方法
一、隐喻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 [3] 这一语言活动主要是在不同语言活动之间进行的,并最终决定翻译作品质量的高低。

谈到翻译的标准,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

早在古代中国的汉朝和唐朝,就有“文”与“质”的争论,也就是今天提到的意译与直译之间的争论。

翻译历史发展到近代,由清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1898年所提出的“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译文自然流畅,文字典雅。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翻译标准,即“传神”论,意为“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

即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和精神上都能够达到统一。

195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化境”的理论,“化境”之说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即把一国文字的作品转变成另一国的文字作品的时候,“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基本上达到“化境”的境界了。

将“化境”之说再做进一步的延伸,既不能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要保留其原作的风味,这便是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作性。

何为翻译的限制性?翻译的过程对译者而言,是一个对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但这种再创造又不能与翻译者必须遵循的“忠实、通顺”原则产生冲突,,即所谓的翻译的限制性;什么又是翻译的创造性呢,即在翻译的过程之中,要求译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发现、发明、创立或作出某种新的先前未知或前所未有的东西。

” [4] 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断地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直至下一个矛盾的循环,旧的矛盾的解决新的矛盾的出现。

那么同样,翻译行为中的限制性和创造性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促使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最终达到遵循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译文质量的目的。

隐喻的使用让语言更加的生动和丰富多彩。

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一种事物使用隐喻时,不同的语言会选择不同的喻体。

以下将结合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这一理论基础,结合实例来分析和探讨隐喻的翻译方法。

he is an old fox, up to all kinds of evils.
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真是个老狐狸。

the busy dong fang square became the roaring oceans.
热闹的东方广场简直成了喧嚣的大海。

此处的隐喻都是直接将甲说成是乙,汉语中可以使用“是”、“成了”等,英语中则可直译为“become”、“be”。

因此,这样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他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寒假放学回家,他成了村里的香饽饽,大家都跑到家里来看他。

he is the first college student in the village. when he is at home in winter vacation, he is greatly demanded that almost every one tries to grab him.
在汉语之中,众所周知香饽饽指的是一种类似用馒头或杂粮做成的糕点,后引申指非常受欢迎的人或物。

若此处直译为“delicious steamed bread”则会让老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此,在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限制下,译者应发挥其创造性,将此处的“香饽饽”意译为”be greatly demanded”,则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

tome’s uncle is addicted to gambling and he has to borrow from shylocks to pay his debts.
汤姆的叔叔成谜于赌博,不得不借高利贷来还债。

读过《威尼斯商人》的读者都知道,作品中有一位叫做“shylock”的放高利贷的犹太人,而此处则泛指放高利贷的人。

因此“shylock”不能直译为“夏洛克”,而意译为“放高利贷”的人。

由此可见,在翻译行为中,应努力调和翻译的限制性与创造性这一矛盾的两个
方面,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翻译“忠实、通顺”的标准。

二、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的方法,更是人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人类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结合相关实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隐喻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即在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指导下,译者应遵循矛盾的双方对立而统一的原则,“翻译行为的限制性给予翻译者约束,翻译行为的创造性则赋予翻译者自由” [4] ,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既要把握限制的尺度,又要发挥适当的创造性,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真正达到译出高质量的译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丁往道,吴冰,钟美荪,等.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健禾.对立而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j].外国语文,2010,2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