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全文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全文课件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实践的主体: (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 (铁铲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太行、王屋二山―自然
界)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本质特征)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探究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1、经过数百次试验和190多次失败之后才成 功发现青蒿素中样的提取办法,说明什么?
合作探究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直接经验
认识有两个
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 少。
3、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 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这说明了什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明确实践的三个特点 3、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工人做工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教师讲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
注意 3点:
实践 认识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来源
特点
认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动力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而
目的
来
知识拓展:实践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科学的理论会促进 实践的发展
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能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自主归纳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反作用(双重作用) 理性的唯一标准
阻碍实践的发展。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当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等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C.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下发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通过多次试验和失败,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 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 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 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实践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巧 对对联
求
造
知
烛
为
为
运
求
用
明
小试牛刀:
生产实践的需要 (节约劳动力)
水稻由齐栽 变为直播法
直播法好
党支书认为好 村民认为不好 (认识不同)
实践
得 出
认识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直播法好 全村推广
党支书试种 每亩由300增到447
实践
指 导
认识
检 验
实践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
难道毒药也必
须自己尝吗?
个人知识可 以通过学习 获取
间接经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知识点拨: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科学家为什么在医药学领域不断探索新知?是什 么给了他们力量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自人 然类 界社
会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最基本的)
4、修建青龙高速 生产实践
5、建设“美丽中国” 变革社会的实践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6、医学专家研制科提学取实“验青活蒿动素”式
用认识本身
用权威人士 来检验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通 过什么?
用实践来 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
(主观)
指导
改造 实践
客观
世界
(客观)
实践 结果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探究二:(分组讨论)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锤 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即使 我死了,还有我的孙子,重孙子。 思考:1愚公移山基本要素有哪些?
2愚公移山和蜜蜂采蜜有什么区别? 3愚公移山能靠一个人完成吗? 4愚公移山现在和以前有区别吗?
愚公移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
愚公移山:如何回答别人的劝告? 即使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死
了还有我的重孙……(数代人的努力)
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 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